《建国方略》是革命先驱孙文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也是孙文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他以大量事实阐发了行而后知、行易知难的认识论观点:《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其中对实现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作了详尽规划,是孙文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勾画的美好蓝图,《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阐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是建国方略之“社会建设”。
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
建国方略.之一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自序 第一章以饮食为证 第二章以用钱为证 第三章以作文为证 第四章以七事为证 第五章知行总论 第六章能知必能行 第七章不知亦能行 第八章有志竟成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自序篇首第一计划第二计划第三计划第四计划第五计划第六计划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附录六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序 卷一结会 卷二动议 卷三修正案 卷四动议之顺序 卷五权宜及秩序问题 结论 建国方略附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建国大纲总理遗嘱 孙文年谱
《建国方略》是革命先驱孙文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是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也是孙文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他以大量事实阐发了行而后知、行易知难的认识论观点:《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其中对实现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作了详尽规划,是孙文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勾画的美好蓝图,《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阐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是建国方略之“社会建设”。
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
建国方略.之一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自序
第一章以饮食为证
第二章以用钱为证
第三章以作文为证
第四章以七事为证
第五章知行总论
第六章能知必能行
第七章不知亦能行
第八章有志竟成
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自序
篇首
第一计划
第二计划
第三计划
第四计划
第五计划
第六计划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序
卷一结会
卷二动议
卷三修正案
卷四动议之顺序
卷五权宜及秩序问题
结论
建国方略附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建国大纲
总理遗嘱
孙文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