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时代,敏捷不是只有技术开发的事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技术,开发,VUCA
  • 发布时间:2021-06-30 15:17

  面对环境变化越来越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越来越不可把握,在这 VUCA的时代,企业在这动态的生态环境,不但无法置身事外,更需要敏感地识别出新机会跟风险,中国敏捷推广先行者Bill老师认为,敏捷打造了企业或个人更容易应对VUCA的能力。

  以改变应万变,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中国深度参与及推广敏捷和S c r u m 已经1 1 年,Bill老师一路走来见证了两岸三地敏捷的萌芽及稳定发展,谈起敏捷Bill老师眼神发亮、有条有理,他提到现在太多企业都固化在那里,因为他们以不变应万变,5年都没有任何的改进,用同样的思路、方法、文化、组织结构来做事情,也不是说这样一定不能成功,就像有些百年老店有好的价值观、防护墙做得很好,或许会继续成功,但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可能会丧失发展的机会, 也有可能莫名就被淘汰,就像Nokia一样。

  Bill老师说以前Scrum团队只是做产品,团队要做到端到端跨职能开发,但企业在一个活的生态经济体里面,真正的敏捷终究还是「企业敏捷」,完全超越原本技术交付的敏捷或是项目管理的敏捷,除了推出产品的速度,也从客户真正需要的去服务、更早响应客户新的需要,走向端到端业务价值的敏捷。Bill老师提到组织的灵活跟大小无关,与自身是否可以觉察对内与对外的变化、整个组织文化结构跟技术能力比较相关,他解释敏捷是一种状态,用学习、开放的心态打造一个公司整体的气质跟品味,让外界感知到整个公司灵活快速应对、整个团队开放自由、自管理、自组织地创造客户价值。

  以B i l l老师多年的经验,从宏观的敏捷来说,类似Daily Scrum这些「招式」,都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系统化让新手容易导入,更纪律性地帮助我们体现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就像拜师学艺是不是一定能成为武功高手?不一定,去少林机率可能高一点,参加武当也有机会,但是有些人在少林武当也无法成为高手,因为他只注重在招式,而不是内力;要透过外在招式来打造内在能力,对一个公司来说就是公司的文化, 对个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心态、思想准则、怎么做决策?民主式还是一言堂?如果要培养敏捷, 大老板一定要认可敏捷, 喜欢敏捷,不然做到一半就会被否决,上面要支持、下面要动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要活在当下地执行与运用,如果上层不置可否,或是理解有偏差,活在当下的人就会很纠结,好像无法实现真正的敏捷,会一直碰到天花板。

  因此,Bill老师强调敏捷不是一个公司在思考要不要采用Scrum,而是本质上:

  他进一步解释,以前企业只有一两个窗口,跟外界进行关联跟互动,然后这个窗口进来又经过漫长的路径后,才决定要不要变、要不要做?但是现在企业面对很多不可预知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技术革命、策略政策、全球化的变化,因此如何让市场上的讯息、机会点、风险可以更迅速地传达到真正应对的团队身上,拉近整个企业跟市场间的关系,超越一个产品,整个企业转型,这个叫做「敏捷变革」。

  Bill老师建议企业敏捷可以从几个方向来思考:

  敏捷,由企业现有体质量身订做才合身

  有些敏捷推动者问B i l l老师,到底怎么推动敏捷比较好?是不是要直接跟大老板沟通?B i l l 老师回答:「合适的敏捷方法是在企业中内生出来的,好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一个企业也有不同的体制,要从不同的方向来发力,有些企业会说上下一条心,董事长、总经理会一起来做。但有时候推广的人不一定能跟上面的人对话,你只能做你现在能做的,证明你做的是有价值的,可以先从一个试点( P i l o t )团队开始,支持他来试,失败也没关系。就像一个人的体质不同,你开的处方,最终的目标是让他健康起来,但是现状不同,医生也会依照不同人给不同的药方,难道见不到大老板就放弃吗?因此做为一个敏捷教练或是推动者,要先确认公司对敏捷的认识是什么,进行深度的教练对话,确认敏捷的目标、上下对其认知,怎样做、怎样开展形成共识,花起力来,效果就会来得快。一个熟练的敏捷教练或是好的Scrum Master,推广Scrum或敏捷,保持灵活性是很重要的,因为灵活性就是敏捷的本质,不要大笔一挥什么都用同样的方式来做来推广,会得到不同的结局,永远要知道敏捷是什么?要实现的是什么?」

  如果想要走快捷方式,就是打破现有的组织结构,现有的组织就是变革最大的阻碍,打掉重生,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勇气;若要温和的变革,从一个部门开始向外影响,或从一个产品线先开始,以价值为主体,不能只有研发敏捷、销售业务也要敏捷,不然没什么用。因此如果真的有决心进入敏捷,有伟大的愿景来推动敏捷的企业,会愿意给员工普及性的培训,包括高阶、中阶、基层主管、资深员工,甚至可能包括供货商,例如:汽车制造国际知名的品牌要依赖很多下游的供货商,先要求一级供货商使用敏捷,一级就会要求二级要使用敏捷,整个生态链就会敏捷起来,不然可能会被外来的玩家整个颠覆掉,譬如说阿里巴巴、淘宝会把你整个卖场颠覆掉。保持好奇心,开放思考:

  这些都奠定了敏捷的思想、准则、价值观的层面,不管哪个行业或是哪个企业,都有更大的包容心发挥后面的影响力。

  B i l l老师提到一个辅导过的中资大型金融企业组织敏捷的案例,这个企业面临到典型问题:「需求实现周期长,I T跟业务之间难以协调优先级,因此他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对中层及核心技术人员的Scrum和Kanban的培训,奠定客户对敏捷过程和工作组织方式上的统一理解和转变,最后顺利实现了需求,实现周期降低,并和业务建立了增量的需求合作规则、主导Scrum Master培养计划等协助公司实践敏捷推广的机制。」

  下一个敏捷产业是?

  很多人也会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产业会需要用到敏捷?除了已知的金融业FinTech,Bill老师说只要产业会面临数字化(Digitalization)的趋势需求,都会有需要敏捷,例如:

  他说,甚至很多欧洲在内陆的传统工业公司,例如:做油漆、建筑材料、电梯……等,也全面转向数字驱动、数字化,不管我们日常产品或跟客户进行互动的交流,现在已经不是全产品的公司,而是服务导向的公司,要建构数字的能力,整个企业变成数字化做事,大数据或产品服务里面用软件来驱动,例如:家电IoT。所有企业都要进入大的数字网络,这是一股核心的力量,做这个东西比20年前来得更快,变得更快,2、30年前可能变化要10年,现在变化可能2年就跟原来不一样了,变化越来越激烈,市场推着大家变,变得更快,敏捷的能力就很重要。

  最后Bill老师重申,敏捷不是要做哪些招式,而是在当下聚焦在客户的价值,有没有持续改进,有没有开放拥抱外界的变化跟不可预知的未来,这些是本质,因为商业求价值,敏捷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最短的时间实现价值,这也是敏捷受到企业欢迎的原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