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校,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25 10:18
摘要:学校作为人口密集且学生居多的场所,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地方,其中包括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且发生频率较高是病毒性感冒,而在非传染性疾病中,主要以食源性感染为主,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食源性疾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如自然所致毒素、肠道致病菌等,为了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学校应明确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使食源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本文对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食源性疾病是指人体在摄入食物时,将一些带有传染性的细菌或有害物质摄入体内,从而引发类似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疾病。而学生是食源性疾病的易感人群,且学生的抵抗力相对较低,所以学校应重视食源性疾病问题,针对学校的超市、食堂等进行逐一排查,控制诱发食源性疾病的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1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较大,在校园内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食源性疾病会对教师、学生的身体产生直接影响,使教师、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教学工作、学习工作的开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较为不利。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例,对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食源性疾病的危害[1]。
案例1:河南省封丘县赵岗镇戚城中学在2021年11月23日,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该所中学的30多名学生出现了集体呕吐和腹泻现象,起因是食用了学校食堂提供的“营养午餐”,进而被判定为食源性疾病案件,且该食源性疾病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明确原因,相关部门组建了联合调查小组对该食源性疾病案件进行调查,后续的发展还在跟踪报道中。
案例2:广东省江门市第一实验小学在2016年3月16日晚上,发生了一起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据报道,3月16日晚,这所小学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继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涉及人数有50余人。直至3月17日上午,共有57名学生就医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其中有27名学生的症状源于食物,疑似是食源性疾病,为了确定问题所在,学生需要留院观察。在该事件发生后,学校所在区域领导立即对学校食品问题进行逐步排查,结合排查结果明确事件发生原因,并针对此事件给予科学有效的处理。
案例3:贵州省某一中学在2015年3月20日晚发生了一起学校打砸事件,经过了解,这与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问题有关,为了了解实际情况,相关人员询问了事件经过,询问结果有2方面。①学校的食堂窗口仅设一个,对于人数众多的学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打饭、吃饭的目标。②学校食堂饭菜中,时常发现虫子等问题,甚至部分饭菜处于酸坏状态,在学生食用之后将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会浑身乏力,经医院检查后得知,属于学校的食源性问题。
以上事件,均是因为食源性疾病引起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并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这只是其中小部分,据报道,2005年全球就有180万人死于食品和饮用水污染引发的腹泻疾病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是食源性疾病的多发群体,有关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强重视。
2食源性疾病的特点分析
①在进食时,摄入卫生状况不佳的食物,食物中可能携带寄生虫、细菌等。比如过期的食物和变质的饭菜,这些都会引发食源性疾病,学校相关人员应加强重视[2]。②学校属于人员密集性场所,学生较多,在发生食源性疾病时,常体现出聚集性,发病人数相对较多,且病因查找难度大。③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比较短。在学生误食卫生状况差的食物后,将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诸多症状,如呕吐、腹泻等。部分学生将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病态,而有的学生将在几天内呈现出病态。④在临床上,食源性疾病大多表现为肠胃问题,主要症状多为呕吐、腹泻、四肢无力等情况,少数情况下,还伴有发热等症状。⑤食源性疾病的恢复期相对较短。在学生患有食源性疾病后,针对疾病问题进行有效治疗,学生将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因此疾病的恢复期相对较短,在治愈之后,鲜有后遗症问题[3]。
3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3.1肠道内的致病细菌
肠道致病菌是医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由生物引起的致病因素,若是不慎引发感染,则有可能出现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的食物中毒现象。常见的污染物为家禽、畜肉类、海鲜水产品类、剩余饭菜类、各种肉制品和发酵物、乳制品和菌类食物,如银耳等。
3.2食源性病毒
以甲肝病毒、戊肝病毒以及诺如病毒为主的病毒是以食品链为主要传播途径,若由于这些病毒而引起的食物感染,可能会出现甲肝、乙肝、病毒性腹泻等症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位于食源性疾病的第2位,它在近年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低于细菌性腹泻发病率。
3.3毒素
毒素主要包括毒蘑菇中的氰苷和毒素、存在于海中的生体毒素以及有毒动物产生的毒素等,这些都是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3.4化学性污染
和亚硝酸盐,其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3.5寄生虫
医学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是华支睾吸虫,若感染此寄生虫,可能会患肝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疾病[4]。
4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4.1学生层面
学生应了解安全卫生知识,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勤洗手,保持良好卫生状态。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多引导,使学生将卫生习惯牢记于心,从而外化于行。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在闲暇之余讲解安全卫生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有毒食物,如毒蘑菇,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让学生将卫生意识铭记于心。通过校内校外的双重引导、支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卫生知识,形成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从而为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4.2学校层面
①学校要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卫生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环境管理,使其达到应有的标准;要管控食品的制作,使其达到卫生合格标准。②作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这样才能为学校的食堂卫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学校内经营的超市和食堂,需要严格审查,确保其在进校营业前具有卫生许可证,并要不定期巡查,避免超市或食堂提供的食品、饮用水存在问题,从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③学校应统筹管理,将食源性疾病控制工作下达到各个班级,由班主任做好班级内学生的健康审查登记工作,时刻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如若发现问题,则要及时上报,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好学校的卫生安全监督工作。
4.3学校周边
学校应针对周边的小摊小贩加强管理,确保小摊小贩的卫生合格,如若存在卫生状况不佳问题,则应令其整改或者禁止在学校周围售卖,以此来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4.4宣传教育
学校要定期开展卫生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要求全校师生参加,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全体在校师生的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夏季是需要着重加强监督和宣传的季节,因为夏季温度较高,细菌更易滋生和传播。对存在卫生问题的区域,应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令其暂时关闭,停止营业并进行整改,在达标之后可重开。若同一家窗口或食堂超市屡次出现问题,令其责改后依然卫生不达标,需上报卫生管理部门,并且终止与其合作[5]。
5学校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5.1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源的监督检验
对食品污染源进行查询和检验是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途径,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源头检验机构和检验系统,目的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便及时查询问题源头,使食源性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5.2对食品生产商进行普法工作
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卫生安全教育讲座,通过邀请食品生产商参与,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工作,使食品生产商明确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保障食品的安全性,进而从源头上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问题。
5.3建立食源安全检查部门
卫生安全问题需要多方机构的共同努力,所以,学校可成立一个由多方共同组成的食源安全检查部门,对学校采进购入的食品进行登记检查,若学校有学生出现食源性疾病,可第一时间到相关部门对原材料进行取样检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食源性疾病问题,使学校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由多方共同组建的食源安全检查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针对学校的食源性疾病问题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使食源性问题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
6结语
目前为止,学校食源性疾病问题还尚未解决,这与卫生监管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卫生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了解食源性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并对学校食源性问题进行严格审查。学校也应加大安全卫生教育力度,开展食品安全讲座,加强卫生管理。食品生产商要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在源头上做好食品安全的控制工作。食源性疾病是社会关注的难题,需要各组织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学生在校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恒照.研究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6):217-218.
[2]张小燕,徐普高,慕小星,等.严防食源性中毒保障学生身体健康[J].中国食品,2019(10):131.
[3]赵琳.浅析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9):164-165.
[4]张豫梅.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7):25-26.
[5]钟天辉,赖亚林,刘怀志.校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8(20):3954-3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