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措施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
  • 发布时间:2022-04-08 16:18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授课中创造生活情境、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措施,拉近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是这门课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对于道德和法治课程重视度不够[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在授课、作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营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

  例如,在《分享真快乐》这一节的学习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分享的精神还无法充分理解,教师应该避免直接讲授比较枯燥的大道理,应该直接从生活场景出发。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情境,在公园里三个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每个人都拿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三个小朋友都选择只玩儿自己的玩具,每个人可以玩儿几个玩具?如果三个人选择分享,每个人可以玩儿几个玩具?”学生很自然地会知道分享可以让每个小朋友体验更多的玩具,分享的快乐非常简单直接地体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比如接着提问:“如果一个小朋友是男孩儿,只喜欢自己的玩具赛车,对其他两个女孩儿的玩具娃娃不感兴趣,分享还会给他带来快乐吗?”这时候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可以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讲解,指出分享不仅可以让每个小朋友体验到更多的玩具,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游戏方法,例如男孩儿可以让玩具娃娃坐在自己的玩具赛车上兜风,引导学生发现分享所能带来的快乐是非常丰富的,帮助年龄较小的学生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可以侧重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不一定要拘泥于生活中一定发生过的情况。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这节内容时,很多自然灾害学生并没有碰到过,但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形式播放自然灾害的情况,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引出教学内容。

  二、布置生活作业,培养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让作业的形式更加有趣,同时设置一定的观察分析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观察动物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宠物,如果没有宠物的,可以去动物园观看动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可爱的动物,并且要说明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任何动物都可以。在总结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针对那些比较多的学生都认为可爱的动物,例如猫和狗等,让学生说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主动观察能够很好地提升探索精神,对于人和动物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加入更多具体分析总结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观察阶段。例如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有哪些,垃圾一般如何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让学生思考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对保护环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将垃圾分类,正确处理垃圾的方式来爱护地球,这种从生活中感受所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了学生对于特定问题的探索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眼界

  现在小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平时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真正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教师应该积极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的眼界。

  例如在学习《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水资源的匮乏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时可以设计和节约用水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记录自己每天的用水情况,有没有浪费现象。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够做到不浪费水,就可以获得贴纸等奖励,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贴纸最多的学生,可以荣获“节约用水小明星”的称号,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到关于水的各种知识,还养成了节约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

  四、构建生活氛围,化抽象为具体

  虽然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和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例如关于法治的一些概念。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较少,如果只是进行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而且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构建生活氛围,善于发挥联想,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生活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记忆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宪法是基本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宪法比喻成一棵大树的主干,其他法律就像是向不同方向生长的枝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加入这样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非常直观形象的内容展示,对宪法的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

  结束语:

  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传统的授课模式仍然很普遍,学生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本文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于晓君.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对策探微[J].考试周刊,2020(79):111-112.

  [2]王振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121-12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