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学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高中体育,体育精神,人格教学
  • 发布时间:2022-09-13 11:37

  【摘要】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开展工作,将思想影响工作充分融入教学工作中,确保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体育精神,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进而发挥体育课程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对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进行分析,明确体育精神的内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体育精神与人格教学的融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言

  高中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强健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职责。同时,在夯实基础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的综合发展也离不开思想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因此,体育教学除了基本的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科教学任务之外,也要强调体育教学中德育的融合,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独立性,提升学生的观察辨别能力

  现阶段,学生在生活中较为依赖家长,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为依赖教师,体现出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无法面对自身生活及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管是个人项目或者是团体项目,均会出现突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快速做出反应,来应对和处理相关问题。因此,在学生人格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具有对事件的观察、辨别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快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 创设德育渗透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其核心的目的在于进行人才培养,而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要从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分析课堂中适合渗透德育的环节与德育的内容。面对当前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强调体能训练,忽视体育精神掌握、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实践方式,教师要从体育活动的设计、体育课堂的创新出发,有效组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开展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反思。在德育渗透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中发扬竞技精神,提升体育品质。在学生了解体育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规则这一具体的德育内容进行拓宽,从“体育规则”延伸到“社会规则”,在学生了解和遵守体育规则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能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不同体育竞技结果。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在社会实践中也会涉及各种情感体验。在体育融合德育渗透的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艰苦比赛之后的成功或失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体育观,使学生既能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也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艰苦的体育竞技中,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

  3 榜样示范法渗透到高中体育示范法和演示法中

  将榜样示范法渗透到高中体育示范法和演示法,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体育教师在足球抢断球技术教学中,可以向学生示范运球足球抢断球技术动作,当示范错误的技术动作时,可能会造成对方球员(由教师指定的学生扮演)摔倒。此时,体育教师要立刻询问对方球员伤情,将其搀扶起身。在这个示范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向学生示范了抢断球技术动作,而且向学生示范了比赛中如何做到尊敬对手、互帮互助。再如,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录像设备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某学生(或某职业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或比赛中的一些行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有更深刻的理解。

  4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

  在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并确保学生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工作中,教师要明确,不仅需要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更要保证学生学会尊重自己,以此才能实现丰富学生思想的目的。在体育运动项目参与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身,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要根据道德品质严格要求自己,以此体现出学生对自身的尊重。而尊重他人,在体育精神中,主要是体现出对对手的尊重,因此,在竞赛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对手,进而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5 利用挫折式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

  高中生日常锻炼及学习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该阶段,体育教师则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方式,为学生提供部分挫折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努力和拼搏中,增强心理素质。在日常体育锻炼过程中,设置难度逐渐增大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设置部分训练障碍。高中生要想实现教师设置的体育锻炼目标,则需要进一步努力,突破自我,针对自身心理及身体困难努力克服。挫折式体育锻炼方法,有助于高中生心理素质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可以挖掘学生运动潜能,使其可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例如,在跳高内容教育过程中,跨栏式跳高需要学生通过竹竿等体育器械,随着助跑进行跨栏式跳高。体育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保持原来跳高标准的同时,提升拔高标准。再如,“双杠”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在正式操作前熟练掌握钟表式摆动动作,同时联合交替“前进+ 后退”方式,该方法能够弥补手臂肌肉力度弱的不足,也可以对学生耐力进行锻炼。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对体育精神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体育精神中包含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并认识到体育精神具有竞争性、规则性、组织性等特点。在体育精神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其特点开展工作,进而保证体育精神可以与人格教育工作进行高水平的融合,以此提升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在融合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开发,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通过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在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使学生积极调整自身在学习中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会静.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 神州,2019(17):214.

  [2] 虎英秀. 试析德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读与写,2018(32):225.

  [3] 唐艳花.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 文渊(高中版),2020(5):88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