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 发布时间:2022-11-21 18:39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更加明确指出,教师要践行教学评一致,要尝试着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去学习。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主要围绕着明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确定基本学情,设计学习活动;注重知识整合,设计多元板块展开论述。

  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又恰逢国家大力推行“双减”,语文教学改革一致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在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中,语文教师利用好“两本”——教科书、课程标准,在“两本”的使用过程中,关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重设教学侧重点,要同时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教改下的教学规划,从而给学生更有利的指导。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还能让小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笔者在一线教学中有些许实践与思考,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明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最大的关键词便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是通过外显行为显示出来的。要想高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评一致”的要求,让教学目标发挥引领作用,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而这个过程能进一步凸显教学的人文思想[1]。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中《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时,本课需要学生能在学会几个生字、生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从而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体会其深深的思乡之情。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自主预习,如提问:看到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什么?你知道的跟月亮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并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细读。在这个环节提出的问题可以向文章的中心思想靠近,而且要将同学们的思考引向解构文章结构,如提问:作者明明在回忆故乡的月亮,却为什么写了一些童年趣事呢?通过细读,同学们能从作者对童年趣事的描写中感受他透过这些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并积极表达这种感悟。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细读引导后,教师可以对本课教学做一个全面的小结,具体仍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提问:如今我们已经学完了这篇课文,那么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历程,思考一下,我们是怎样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能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展开思考,并做出相关总结。可见,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逆向设计下的目标叙写就像是艄公掌的舵,船的方向全靠舵来。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就必须对标且目标明确。

  二、确定基本学情,设计学习活动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对此,教师要做好思想准备。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2]。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学习自主性不强,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要注重教学评价,用积极的语言展开引导,这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中《落花生》这一课时,根据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互动,提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热情的问题,如:什么食物的果实是长在地里的?这个问题跟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家都能积极回答。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进行即时性思考,如提问:课文的第3自然段到第15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你会如何总结?同学们完成课文阅读后,能对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作如下总结:这部分主要讲的是收获季节吃花生、议花生。对于学生给出的回应,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而学生能做出如此总结,说明他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教师则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经过这样的互动,小学生都能在思考中掌握本课知识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说目标是重点,那么学情一定是关键,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注重知识整合,设计多元板块

  要想更好地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教师要注重知识整合,对课内知识进行充分归类,另外也要将课外知识跟课内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完成知识整合。具体可以将各部分知识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并设计一定的探讨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高效复习[3]。

  例如,在学完部编版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以后,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任务,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段,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总结出故事的各个情节,这样,根据课文叙述顺序,同学们能做出如下总结:引敌——掩护——跳崖。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会引入一些课外文章,如引入同主题的《飞夺泸定桥》,在完成课内情节整理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总结《飞夺泸定桥》的行文结构,这样就完成了知识整合。教师要对同学们的总结给予充分肯定。最后,在进行阅读整本书的推荐,如《红岩》这样,学生就算真正完成了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了。

  同主题下的群文阅读也是学生迁移运用的一种好方式,因此进行教学过程中,要调动一切资源,进行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与生活进行相联系,这也恰恰符合新课标中提出来的学习任务群,除了知识整合以外,也可进行跨学科教学,这也是落实“教学评一致”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引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能让教学的整体性得以有效提升,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协调性。另外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灵活性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能跟教师进行充分互动,从而产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进而提高系统性学习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瑶.着眼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理趣”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22):183-185.

  [2]张慧.浅议“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02):53-54.

  [3]杨丽丽.探究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91-9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