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油脂质量,安全监管,西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21 14:56
赵 荔,栾海鹏,刘 旭,夏 辉,刘 萍
(陕西省粮食质量安全中心,陕西西安 710016)
摘 要:随着人们对食用油脂需求的日益增加,食用油脂的生产和消费都有了显著增长,同时也引发了市场上食用油脂安全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只集中在餐饮单位食用油脂安全和单纯的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缺少深入分析研究某个具有区域特点的油脂质量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市食用油脂现状,总结了西安市食用油脂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油脂质量;安全监管;西安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战略物资,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食用油脂又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与消费安全,更关系到消费者、加工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市场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在逐步增强,食用油脂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当代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食用油脂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食品,也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从总体上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用油消费总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我国每年人均食用植物油20 kg,共计2 900 万t。然而,目前我国食用油脂的自给率只有38.5%,主要依靠进口[1]。就西安市而言,油脂消费问题主要是由生产原料紧张和生产成本上涨引起的。①市场上食用油脂的价格相对较低,导致人们的购买力相对增强,进而增加了对油脂消费的需求。②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乡村人口持续流入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也开始向城市转变,这就造成了食用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而消费量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西安市食用油脂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偷工减料,不顾产品的质量卫生和生产安全,把掺假、掺伪、有毒有害的“黑心油”带到了餐饮业和人们的餐桌上,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还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食用油脂从油料作物的生产、储藏和运输再到餐桌上,相关部门要严把质量关,确保食用油脂安全,维护公共卫生,确保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1 西安市食用油脂现状
1.1 油脂消费现状
西安市居民主要消费的食用油品种包括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棕榈油和橄榄油。其中,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这3 个品种占实际消费量的70% 以上。自2015 年以来,大豆油消费量首次超过了菜籽油的消费量,同时也成为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品种[2]。目前,西安市的食用油消费形式主要以小包装为主,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25%,占市场份额约40%。农村主要是购买小包装食用油,散装油多在餐饮行业使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西安市食用油消费仍将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从当前西安市的油料产量、种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油料、油脂需求量的变化情况来看,要满足西安市食用油脂市场需求仍任重而道远。
1.2 油脂质量安全现状
目前西安市的食用油生产、供应和流通体系相对比较复杂,质量管理、监督工作难度较大。在西安市食用油市场中,城市以消费一级油为主,农村以消费三级油为主。市场上食用植物油品牌众多,大型企业品牌市场分布较为广泛,中小型食用油品牌分布呈明显的地域特征。长期以来,西安市食用油产业准入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致使各大炼油企业竞相进入市场,造成食用油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西安市约有80% 的食用油企业属于中小规模、小规模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较为简陋,仅能生产出少量的散装油脂,缺少必要的检验方法与仪器,因而存在较多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022 年,在西安市食用油卫生监督抽检中,对574 份食用油样品的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卫生项目进行了检测,检出不合格的样品有52 份,占总样品数的9.1%。在不合格的样品中,过氧化值超标的有22 份,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42.3%;溶剂残留量超标的有18 份,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 34.6%;酸价超标的有12 份,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 23.1%。不合格的样品中大多是散装油,桶装油的样品合格率达到98.6%。
2 西安市油脂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油脂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食用油标准一般需要1 ~ 2 年才能制定完成,有的标准制定周期更长,有的标准内容落后,有的标准已经老化。此外,还有一些食用油标准的使用年限太长,如《低芥酸菜籽油》(NY/T 416— 2000)、《花生仁、棉籽油和花生油中涕灭威残留量测定方法》(GB/T 14929.2—1994),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并出现与食用油的生产和加工相脱离的现象。目前,我国食用油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协调机制,使之与CAC 国际标准体系有效衔接[3]。
2.2 检验检测水平相对落后
①仪器设备配置不完善。西安市多数县级质检机构检测条件不足,缺乏简便易行且准确的检测设备,尤其对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检测费时费力,不能够大面积推广。此外,市场上不同厂家的检测设备标准不统一,检测结果准确度不高。②缺少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和粮食储备库中,具有储藏、加工、检验相关学历的人员普遍较少。但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检验人员普遍较多,导致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偏低。
2.3 油脂溯源信息不畅
(1)多个监管部门之间协调衔接不够。目前市场监管最大的难处是多头监管,尤其在食品企业的制造、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尤为突出。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食用油脂质量检验部门主要负责油脂生产加工环节,工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食品流通环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要负责餐饮服务环节,执法主体的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地形成流水性作业模式。由于散装食用油具有不能严格密封的特殊性,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掺假掺杂现象。当掺假情况出现后,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将可能无法取证调查。
(2)对油脂溯源的有效监管不足。目前,我国把食用油列入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的管理范围,企业面临无许可证不能生产的情形。当前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还比较少,许多规模小、技术差、产能低的中小油厂和家庭小油坊不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提升的能力,但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这些中小油厂和家庭小油坊可能钻空子规避监管。
(3)我国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这个可追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 4 个方面。①食用油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对溯源技术体系的认识程度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②数字平台缺失,电子标识管理平台和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系统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很难在技术层面上强化对食用油供应链每个节点的管控。③我国食用油生产企业推行 HACCP 体系的比例不高,没有真正做到行业分类的HACCP 体系、引导准则和评审指南。④现存的许多法规和准则应用性还不足,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推广应用程度还不足,目前我国的食用油标准还未与国际接轨。
3 保障西安市油脂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食用油标准制度。当前,我国的食用油标准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配套措施、数量、有效性和前瞻性上。为了进一步规范食用油标准,我国要加快食用油标准的科学化建设,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健全与完善食用油标准体系。①向食用油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适用国际化食用油质量安全的标准,如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良好卫生规范及良好农业规范,使食用油企业进一步规范标准体系,并积极与国际接轨。②对当前食用油标准进行审核和梳理,摒弃已经不适应现状的食用油标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存在问题的食用油标准。③努力做好与食用油相关的配套工作,按照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食用油的质量标准,如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异硫氰酸酯等。
3.2 完善质检体系保障机制
质监部门要加强对散装食用油及摊点售卖食用油的抽查检测力度,尤其要在生产、销售贩卖等生产、销售、流通环节加大检测力度,及时增加检测站快速检查,同时鼓励开展自律性检测。①通过投入资金,充实检查人员,完善检测仪器和设备,采取各种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检验标准应在资格认证与计量认证工作中达到统一,严格认证,实现检测结果互通有无。同时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检测人员的检验技术[4]。②可以从快捷化、便利化方面入手,推广简易式和便携式检测设备,提高检测速度和效率,达到降低检测成本的目的,如可以使用过氧化值测定仪、酸价试纸、油脂水分仪等。
3.3 健全油脂溯源体系建设
相关部门应加大源头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严格市场准入,严防不合格及三无食用油脂流入市场。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管理模式,严格管理食用油脂的安全工作[5]。油脂企业要自觉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体系,将其作为新建企业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对已经成立的油脂企业,要根据发展情况和规模,提出明确的时间表,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并与所有产品生产相关联的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4 结语
新时代新思想对油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更加需要绿色有机、营养安全的优质油脂产品,但由于油脂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面广、现实情况复杂,下一步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即油脂企业应加快调整结构,加大原料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生产绿色化的转型发展力度;科技创新将成为解决矛盾和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目前,油脂企业要把技术攻关和开拓市场作为重点工作,争取在发展层次和竞争力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加速提高经济竞争力量,使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购成为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王瑞元. 我国油脂加工业的发展趋势[J]. 粮油加工,2014(11):24-25.
[2] 胡丹. 食用植物油的几个食品安全问题[J]. 中国油脂,2015(15):53-54.
[3]丁则芳.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D].长春: 吉林大学,2012.
[4] 吴浪.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10.
[5] 陈华. 食用油产品溯源查询系统的建立与应用[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