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探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标准化,质量安全,规范化生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8 21:51
齐 光
(内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南安阳 4563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标准化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如统一规格、明确检测方法、规范生产流程、强化监管措施等,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时,文章分析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标准体系不完善、制修订程序与监管机制亟待改进、标准科学性与动态更新机制有待加强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标准化作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食品标准化;质量安全;规范化生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众利益,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1]。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健全,标准化工作规范了生产经营秩序,提高了食品的质量水平,为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拟从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入手,重点阐述标准化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的概念与特点
标准化是指对产品、方法、流程等制定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互换性和安全性,减少多余的品种规格,降低生产成本。食品标准化是指对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加工、食品贮存、食品运输、食品消费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具有技术规范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科学性、权威性等特点。技术规范性是标准化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标准明确规定了技术指标、方法和程序,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可操作性要求标准必须具体明确,便于被理解和执行。稳定性要求标准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稳定,不随意变动。科学性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要求,这意味着在制定标准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和论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权威性则表明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被遵守。综上所述,标准化对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起着关键作用。实践中,标准化也面临技术水平更替、市场需求变化等难题,需要持续改进与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1 统一规格标准,提高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制定统一了食品的分类、命名、质量要求等规格标准,有助于规范食品生产,提高食品质量。①食品标准明确了不同类别食品的质量指标要求和检验方法,如蛋品质量标准对新鲜度、重量偏差、残留药物等指标进行明确规定,为生产者提供了质量控制的依据[2]。②标准统一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要求,减少了非法添加的隐患。③标准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保证其不会对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④标准明确了食品标签上必须包含的信息项目,如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等,方便消费者识别。总之,食品标准化是对各类食品制定统一严格的质量规格要求,强化了生产者对食品质量的把控,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2 明确检测方法,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各类食品中质量指标和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为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例如,标准规定了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的检测方法,为监测食源性疾病风险提供了依据。此外,标准明确了食品中重金属类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定量分析方法,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标准还规定了食品中非法添加剂三聚氰胺、敏感性食品中过敏原的检测方法[3-5]。总之,食品标准为各类危害因素提供了检测技术支撑,使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监测食品安全状况,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采取严厉处罚,促使生产企业重视加强食品安全。
2.3 规范生产流程,减少质量安全隐患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对原料采购、加工流程、存储运输等各个生产环节制定了规范化的技术要求,有效减少了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了食品生产的规范化。①标准对食品原料提出了质量要求,禁止使用不合格的原料。②标准明确了设施设备的卫生要求,要求生产线实行统一严格的清洗消毒措施。③标准对关键过程如灭菌工艺提出验证要求,保证灭菌效果。④标准还规定了产品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温度湿度要求。总之,标准化工作减少了生产环节中的盲点,对每个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关键点提出了控制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2.4 强化监管措施,建立追溯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监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了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管理。①标准明确了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要求食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主动改进质量水平。②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对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达到标准方可取得许可证书。 ③标准还对特殊食品如婴幼儿配方食品提出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企业需要定期提交检测报告,以确保产品安全。④标准要求建立食品全程追溯体系,通过条形码、RFiD 等技术捕捉关键信息,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时,能迅速将问题定位到责任主体。标准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监管手段和技术支撑,强化了对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督检验,提高了监管效力。
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体系覆盖面窄,存在空白与重复
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标准设置范围与系统性仍需加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大量应用,许多新型食品尚无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导致存在标准空白。例如,精准发酵技术开发的低钠发酵豆腐和营养强化技术研制的维生素强化乳酸菌饮料等新型食品,没有国家和行业的质量安全标准,难以进行规范化的产品质量管理。②部分地方特色食品如湖南凉拌藕段、四川火锅底料等也面临标准缺失的问题,这给区域质量监管带来了困难。③部分标准存在重复制定的情况,如多个部门对同类产品制定微生物指标标准,给企业实施带来困扰。④部分标准明显滞后于技术发展现状,需要废止。
3.2 标准制修订程序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标准制修订程序方面,一些地方存在监管主体责任不明确、社会各方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例如,个别地区标准制定缺乏代表性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导致标准科学性不足。同时,对标准修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定期修订机制,一些标准使用年限过长,严重脱离实际。在监管体系方面,部分地区对食品标准执行情况监测不足,缺乏第三方的抽查检测,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3.3 标准科学性与指导性欠佳,执行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标准在科学性与指导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来看,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对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影响考量不够,部分标准无法对新产品实施有效规范。例如,针对高压处理、极低温急速冷冻等新工艺生产的火腿肠类产品,缺乏匹配的质量安全标准;针对人工降脂奶制品,也缺少充分考虑其脂肪结构变化的质量标准。另外,个别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依据,指导性不强。如针对新型甜味剂阿支磺酸钠的使用限量,缺乏长期饮食安全性的充分数据支持。在执行力度上,由于监管部门资源有限,仅依靠政府监管难以全面覆盖检查,一些企业在生产中不按标准要求问题时有发生。
4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的对策建议
4.1 扩大标准体系覆盖面,消除空白与重复
针对当前标准体系存在覆盖面窄,特色食品和新工艺产品标准缺失的问题,建议从完善标准分类体系入手。①细化标准类型设置,新增功能性食品、特色食品两个标准分类,并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分别制定统一标准,如针对益生元维生素强化乳酵饮料、四川火锅底料分别制定微生物及理化指标标准。②建立新产品标准快速制定机制,食品研发企业在研制低钠高蛋白肉制品、胶原蛋白寡肽补充剂等新产品时,可申报新标准立项,组建工作组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指标讨论与标准起草工作。③扩大标准使用范围。例如,油脂产品质量标准可适用于精准酶解技术研制的结构脂肪,避免标准空白。通过丰富标准类型、简化新标准制定途径、扩大标准适用范围,能有效扩大标准体系覆盖面,消除空白。
4.2 加强标准制修订规范化建设与监督体系建设
为规范标准制修订程序,完善监管体系,建议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①建立标准动态管理机制。食品标准应设置5 年修订周期,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跟踪国标使用情况,并组织专业工作组开展标准修订或废止工作。专业工作组成员应增加来自科研院所的代表,以提高标准科学性。 ②加大标准执行监测力度。市场监管部门应会同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抽查检测工作,检查市面流通产品标准符合性。例如,针对益生元酸奶饮料开展微生物指标监测,发现问题产品后应依法处罚并通报。③健全标准制修订的社会监督机制。建议增设标准制修订过程和结果的社会公示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促进标准科学性与公信力。④加强基层标准执行教育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业务水平,严格按修订后的标准开展日常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大监测力度、健全社会监督和加强培训等举措,能够有效加强标准制修订规范化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
4.3 提升标准科学性评价与持续优化技术指导效果
为提高标准科学性和技术指导效果,建议从研究支持、专家指导和监测反馈3 方面入手。①加大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科研支持力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开展新标准或修订标准工作前,应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对关键质量安全参数进行测定分析,提供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例如,在制定阿拉伯树胶标准时,可组织开展树胶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为限量指标设置和检测方法选择提供支持。 ②扩大高校和研究院所专家的参与度。在标准起草和审查过程中,应增加高水平专家代表的数量,完善专家库建设,提供专业指导意见。③加强新标准执行监测,收集使用反馈意见,作为标准再优化的依据。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查检测中如发现标准指标不合理等问题,应及时反馈标准制定单位,完善标准内容,提升技术指导效果。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标准化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标准化可以统一规格标准、明确检测方法、规范生产流程、强化监管措施等,对食品质量安全起到关键支持作用。总之,食品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增强标准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标准动态管理和评价机制,形成标准、技术、装备、工艺协同创新体系,以更好利用标准化手段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 丁振芳.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分析[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23(5):74-76.
[2] 向龙宇, 陈馨. 协同治理视角下重庆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探究[J]. 中国标准化,2023(24):97-101.
[3] 丁振芳.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分析[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23(5):74-76.
[4] 张帅. 计算机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应用和对策研究[J]. 中国食品,2023(22):54-56.
[5] 刘奂辰, 于亚笛. 未来新型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2023,23(11):471-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