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风的季节

  炎炎夏日,驾一帆轻舟,随风飘荡,想必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消遣方式。其实真正的帆船运动远没有那么诗情画意,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见证,其历史之悠久,几乎等同于人类文明史。它伴随着人们走过的那段岁月,也远没有想象中那般风平浪静。

  追根溯源

  人类利用风力造船航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帆船作为比赛项目,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00多年前古罗马使人维吉尔的作品中。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由于性能突出,不久就广泛应用于航海。迪亚斯1488年发现非洲好望角,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1519-1522年间完成人类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

  19世纪,英美等国纷纷成立帆船俱乐部,1870年举行了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帆船就被列为比赛项目,但因天气不佳未能举行。四年后,帆船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并一直延续至今。

  发展历史

  整个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都在大出风头。不过他们能够造出这样的船,还得归功于东方,这是一段堪称“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历史。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开始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由于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的印度洋北部好用,而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让船借用绝大多数方向的风力,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来实现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的局面。有了水密隔舱之后,欧洲船舶终于达到了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至此,现代帆船基本定型。

  船体结构

  现代帆船由船体、帆(主帆、前帆、球帆等)、桅杆、横杆、中央板、方向舵等主要部件组成,辅以缭绳、斜拉器、滑轮等配件。

  前支索:桅杆顶向船首拉撑,并可将前帆扣上的钢索。

  控帆索:主要的控制绳索,可放出或收紧及固定,也叫前帆索。

  主帆:升在主桅杆之后的帆。

  帆骨:由帆后缘插入的扁条状物,作用为维持良好帆形。

  主帆索:控制主帆角度的绳索。

  帆桁:伸长状,用来固定支撑主帆底部。

  帆桁下拉索:把帆桁往下拉紧或支撑的索具,以防帆桁向上举起。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

  侧支索:用来固定桅杆侧向的拉索。

  中央板:船体下方可调整吃水深度的板,迎风航向时,用以保持航向稳定。

  方向舵:用以控制船行进方向的装置。

  帆船运动

  现代帆船比赛是运动员驾驶帆船在规定的场地内比赛速度的一项运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与挑战性,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由于现代竞技帆船在设计、制造工艺、原材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为使帆船竞赛公平合理,需要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在19世纪初开始成立帆船级别协会和制定级别规则。20世纪中期,帆船运动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快发展。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展现代帆船运动的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帆船运动协会就制定出了竞技帆船长期发展规划,并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使其男女470级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现代帆船运动始于1979年,山东、上海、湖北、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组建起帆船运动队进行系统专业训练。我国帆船运动员从第九届亚运会和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开始参加部分级别的亚洲和世界比赛,并获得了不俗的战绩。

  场地设施

  帆船正式比赛要求在开阔的海面上进行,距海岸应有0.5-2公里,奥运会的帆船比赛通常采用奥林匹克梯形航线和迎、尾风航线。

  起航线由起点船上的标志旗杆与其左侧船或浮标的标志旗杆之间的虚拟线构成。终点船、标志旗杆与其左侧船或浮标的标志旗杆之间的虚拟连线则为终点线,其宽度一般为50-60米,以便裁判员能清楚地观察每条帆船(板)通过终点的情况。

  由于风向、风速、气象、水文等条件的不断变化,竞赛场地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规定的区域里按照气象水文情况进行布设。场地的布设一般在距比赛起航半小时至5分钟前完成。每个级别的帆船同时起航。由于水面开阔,风浪声响较大,起航和终点信号是在起点船上升起信号旗,同时发出较强的音响信号(如信号弹、锣声等)。

  民间团体

  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多数中国人都对大海抱着一种畏惧和疏远的态度,对帆船这项风靡欧美的现代健身运动知之甚少,更少亲身参与。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改观。众多帆船俱乐部的成功运作使帆船运动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正在进一步拉近,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走向大海,寻找那种在海面上驰骋的感觉。目前比较著名的帆船民间俱乐部有以下几个:

  上海帆船俱乐部

  2001年6月,一群帆船爱好者发起成立上海帆船俱乐部。作为一家非盈利组织,它旨在为其成员和在上海地区推广和促进帆船航海运动。

  青岛华航国际航海运动俱乐部

  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一家以开展帆船/游艇培训、旅游、休闲、运动及商务活动为主的国际航海俱乐部。

  深圳蓝帆航海俱乐部

  是由几位致力于“帆船运动大众化”的帆船爱好者共同创建的以帆船运动为主的航海俱乐部。

  安全须知

  1、航行之前先确定天气、海流、水流、风向、潮汐等影响因素;

  2、认真进行航程规划与船艇检查;

  3、切勿单独行动;

  4、随时穿着救生衣,以防意外落水;

  5、在甲板上行走时,应走在上风侧;

  6、衡量自己体力的负荷程度;

  7、如遇难于水上漂流时,不要放弃风帆,以利于救援。

  帆船之最

  中国帆船第一人——郭川

  2013年4月5日,经历了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郭川成为了驾驶无动力帆船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同时也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世界纪录。

  奥运会帆船史的成绩之最——保罗·埃弗斯隆

  丹麦运动员保罗·埃弗斯隆创造了奥运会帆船史的成绩之最,被誉为奥运帆船史上最伟大的人物。1948年至1984年之间他八次参加奥运会,蝉联四枚金牌,分别是1948年的萤火虫船赛和1952年、1956年、1960年的旋风船赛。他在56岁时还参加了自己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和亲孙女特琳共同驾驶一艘旋风船夺得了第4名的成绩。

  最大的现代帆船——海云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云号成为美国海岸警备队的一艘巡逻艇,并于1955年被卖给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拉斐尔·特鲁希略,并改名为安杰利娜号。拉斐尔·特鲁希略被推翻后,这艘船由克利福德·巴伯获得,改名为安塔拉号。德国新船主于1978年拯救了这艘帆船,并重新命名为海云号,并在不来梅港重建。重建后的海云号全场96.35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长的现代帆船。

  编辑/杜宇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