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呼唤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养育,童年
  • 发布时间:2013-11-12 13:59

  有没有一个梦想,在你儿时没有实现,却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

  有些成年人,会对一些本该是儿童才会涉足的游戏领域欲罢不能,部分是出于真正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幼儿时期未被满足的补偿。而且,这个补偿若然不及时不恰当,极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为啥我会说起这个似乎相当专业、与杂志完全无关的话题,因为我家小孩几天前的反常行为。

  我家有儿,年方5周岁又10个月,近日他发现,小伙伴竟然拥有一个他期待了将近三年的玩具立体停车场。于是他想尽一切可以交换的东西,欲将停车场交换回来。可惜,这次没有成功,对方用尽一切可以推脱的借口将他拒之千里。往常,我家孩子总是用一句“那又怎样”让自己释然,但这次,发自内心的委屈歇斯底里地发泄出来,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要人等三年都不买?他三岁时,我说太贵,不想让他养成有求必应的习惯;他妥协,想要个便宜的,我没同意;四岁,我说已经过了该玩这个玩具的年龄;他妥协,想要个高难度拼接的,我还是没同意;五岁,我说家里有太多玩具,欲望不能过多造成浪费;他妥协,将一些旧玩具送给有需要的小朋友,我……

  对,这也是我父辈对我的养育模式,我现在照葫芦画瓢,用在儿子身上。本以为这是要继续传承的优良传统美德,却遭来了一位教育心理学者的抨击。

  他说,孩子天然自恋,天然地照顾父母的感受,即使有时候他们的外在表现可能让你烦恼,但当他不断为你着想,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他的时候,这在他心里所压抑的痛,是你不能想象的,而且这些痛很可能在他成年后才爆发。后果如何,完全要看造化。“你儿子能在你面前表现情绪,不屈不挠死缠烂打找朋友要玩具,能尽情在你面前哭闹,你应该庆幸,现在挽救还不晚。”

  反思自己,何尝不是这样。长大后,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用极端的方式做那些想做没做的事,甚至是不想做、但可以刺激可以冒险可以发泄的事情,让自己受伤,让家人心痛,补偿儿时的缺憾,同时也报复了父母曾经的压制。

  好,切合一下我的行业。在玩车界,其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从补偿开始进入的,有的成功,有的成仁。有的看似享受,有的心里却在哭泣。

  人一生都在重复自己的童年,童年幸福的人会继续寻找幸福,童年不幸的人会不期然而然地跌入深渊,即使冲出了,也可能再进去。

  我已为人父,只想对其他父母说,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也是曾有很多童年遗憾的成人,只想对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说,补偿可以,报复可免。想象一下你的父母,彼时彼刻,也许是他们最好的抉择,放下即好。

  我家年近70的岳父,晚饭后经常与外孙砌半小时LEGO积木。他说,这样的时光,如沐浴在春风里,重回童年。

  谭德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