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学子,过了关,就得靠自己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汇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10 14:32
前几年,香港《文汇报》在8月至10月间,对香港8大院校及珠海学院逾200名香港及学生,就彼此的相处及看法作问卷调查。其中约有67%指难以与对方成为朋友,原因包括语言不同、文化及生活背景有别、双方的个性各异等。除此之外,教学方式不同和学习压力大、刚刚脱离父母的内地同学难以完成独立的蜕变、中西文化的转换也使得内地同学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港生圈子……这一系列挑战摆在赴港求学的路途中,港漂的学子,你们到底要如何克服呢?
四年前,家在广东珠海的贾晨歌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旅游管理。语言和饮食与广东接近,“住得不习惯”便成为她对香港不适应的第一印象:两个人挤一间十几平米的学生宿舍,大部分空间被床、桌子、卫生间占据,就算推开窗也是密不透气的水泥森林。这样的居住环境,只能用“压抑”二字形容。
然而性格开朗的她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蜗居”,并且试着积极融入全新的生活,比如“上庄”(参加学生会)。港理工学生会以港人居多,并且整个学期活动不断,而贾晨歌所在的信息部就举办过notebook sale——由学生自己联系厂商和学校用地,在校园内做电脑品牌的展览。“没接触的时候,港人会比较好奇,不知道我们每天怎么生活,对于像‘秋裤’和‘路边摊’这样的东西也会很感兴趣,好像我们是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但是经过一些活动或project(课题),彼此相互了解后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
本科四年,在与港人磨合的过程中,不快与不理解在所难免。“有些内地同学做project时不愿意跟港人一组,觉得他们不怎么努力,写出来的东西很幼稚。想要拿高分,就得帮着修改他们的部分,所以会很累。实际上,许多local(本地人)的想法比我们成熟很多,也很创新。”
毕业后,贾晨歌在香港一家旅行社工作,同时,她也在为去香港迪士尼工作的梦想而积极努力着。在她看来,有人认为港人“奇葩”,是因为他们还不够了解。因此,想要真正熟悉港人的生活状态并融入其中,性格和态度很重要——应该乐观大方地主动去接触这个群体,“你对别人没有排斥和敌意,别人就会乐于接受你”。这与平时交朋友无异,只不过最初隔着一层对于两地文化与不同生活方式的好奇。
说到文化,2013年拿到香港城市大学金融硕士学位的高添垚认为,这是适应香港生活的重要方面。回想起最初的港漂生活,他说:“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长大的,而港人是在另一种环境中成长。相对于内地人,他们比较现实。”“9月份开学,我7月份就来了。本想先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没想到完全不适应——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电脑像面壁一样;开学后除了上课,平时都待在家里。”然而很快,高添垚便找到了与港人相处的文化切口——宗教。“我本身并不信教,但是对基督教很感兴趣,每周也会参加一些教会团契,与港人一起聚聚、吃吃饭,分享一些话题。”
在与教会接触的过程中,高添垚逐渐熟悉、习惯了香港的生活节奏,并于研究生第二学期决定留港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他参加了广东话及香港适应培训班,期间也接触了许多热心帮助港漂生的香港人士,比如Jennifer夫妇。“只要出街(出门),我一定不讲普通话。但我会的广东话实在太少,所以就逼着自己去学……后来我主动约Jennifer他们练粤语,即使工作再忙,他们也都很乐意。”当问及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时,高添垚说:“我认识的香港人,尤其在工作环境中,知道你是大陆来的,他们普遍都比较和善、小心翼翼,不会有排外的现象。至于‘蝗虫论’,那只是少部分人不正确的认识,而往往被媒体夸大了。”
目前,高添垚已留在香港一家财务公司工作。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不适应到适应,又从适应到决定留港工作,高添垚的“秘诀”就是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多和港漂的大陆人接触,共同处境的人在一起就会把难题稀释掉;同时也多和香港人接触,积极打破彼此间心理上的隔阂。而对于这个背井离乡在外求学的大男孩来说,独立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国内读大学,遇到的困难都是假困难,因为你背后始终都有一个强大的群体,就是亲朋好友。但是在这儿,只要过了罗湖和落马洲两道关口,你就得靠自己。这是最大的变化。”
香港高校文化:
1.英式毕业典礼
香港高校也是在六、七月份毕业,但是拿学位证却要等到毕业典礼,一般在10月至11月,这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另一方面,香港高校毕业证件的审批需要经过多层手续,耗时较久。不同于内地大多数高校几千学生挤在一个操场或者礼堂里,一个上午就能解决掉全部的毕业仪式,香港高校的毕业典礼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每天都有分场,而每场只为两三百名学生颁发学位证,这样就能保证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2.上庄
在香港高校,加入学生会或其他学生社团被称为上庄。每年10月是“招庄”的季节,各社团的宣传海报铺天盖地,一旦准备应聘,就要进入不眠不休的“打庄”环节:竞选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例如制订详细的社团发展规划、活动安排等)并力争获得一致认可。之后是拉票大战,只有赢得足够多的选票才能上庄成功。相对于大陆高校“交个会费”就能参加社团,香港高校的上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团队合作能力。
3.民主墙
香港每一所高校都设有民主墙供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但不署名者必须到学生会一个机构办理登记手续,香港的每所高校中,民主墙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到日常校务,大到学校的重大决策,学生都可以在民主墙上畅所欲言,公开表示对校方的不满。校方会及时地就民主墙上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并设法解决。为了确保民主墙的文明有效使用,也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学校制定了系统的使用规则和具体的办理登记手续。城大的民主墙位于图书馆外教学楼三楼绿区,并由校学生会场地及物资管理部负责管理。学生会明确订立了《民主墙使用守则》以鼓励同学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如:使用者必须为城大学生会会员、学生会各组织或学校组织,且必须附有该会名称、会印以及张贴日期,或个人的学生号及全名;文章内容不可带有人身攻击、诽谤、粗言秽语、侵犯隐私等性质;每篇文章张贴期限为七天,一旦张贴,干事会即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而对于违反条规的文章,干事会有权清除而不做保存及事前通知。
4.组爸妈
每年迎新时节,各高校会面向待满一年的在校生及校友招募组爸妈。他们的任务是向新生(一组10~15人)介绍香港及各自高校的文化。新上任的组爸妈在接受培训并熟悉活动流程后,带领新生参与不同的游戏环节,使其尽快融入学校的生活。同时也会传授经验,让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少走弯路。
5.住Hall
住Hall就是住学生宿舍。在内地,宿舍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而在香港,学生宿舍是一个独立于教学的社区,配有齐全的免费设施,如厨房、健身房、计算机室、电视室、卡拉OK房、游泳池等等。而学生们则会以Hall为单位,在不同楼幢、不同楼层之间进行团队比赛、社交。有些高校宿舍(例如港大),甚至有自己的学生会,而每一个Hall的学生会也是校学生会中内阁成员,在学生会事务中,代表本宿舍的学生利益;每一层楼还有一个楼会(Floor Committee),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层宿舍里及宿舍之间的各项活动。
文/香港城市大学 李泽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