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冲任失调型女性黄褐斑临床采用中药周期疗法调节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将收集的50例冲任失调型女性黄褐斑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2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周期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服用西药氨甲环酸治疗。两组都采用3个月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颜色、面积及生殖激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与60%,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及促卵泡素明显降低,疗效高于对照组。采用中药周期方法治疗后对于黄褐斑患者的各种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黄褐斑的病情两组药物都具有改善效果,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将雌二醇及促卵泡素含量降低的显著作用,表明中药人工周期方法对于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中药周期疗法;女性黄褐斑;临床疗效
1 前言
黄褐斑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具有局限性、获得性色素沉着性表现的皮肤病,临床中具有面部分布对称、边界清晰的黄褐色斑片表现,呈现慢性经过,易于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产生。该疾病尽管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对患者颜面美观造成不利影响,为其精神生活方面带来很多痛苦与烦恼,甚至导致身心障碍。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于诊断难于根治。
黄褐斑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病原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黄褐斑与妊娠、内分泌失调、子宫卵巢疾病及日光照射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产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不平衡存在明显关系,因此多采用内分泌调节进行治疗。中医认为黄褐斑是一种局部表现的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显示在表皮,病因却在体内,可采用“外病内治”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对临床黄褐斑的长期治疗及多年经验,基于前期研究,认为一些女性黄褐斑是因冲任失调而引发的,依据基础体温采用中药人工周期方法对冲任失调型黄褐斑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且不易复发。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月之间被确诊的50例黄褐斑、中医辨证为冲任失调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其疗效,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根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是面部斑片具有清晰界限,呈现淡褐色至深褐色的对称性分布,没有炎症表现及鳞屑。二是自觉症状不明显。三是多发于青春期后女性群体。四是病情具有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较轻。五是排除颧部褐青色痣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发的其它色素沉着类疾病。
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2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周期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服用西药氨甲环酸治疗。两组都采用3个月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颜色、面积及生殖激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治疗组年龄在26-50岁之间,病程1-18年;对照组年龄在28-52岁,病程2-16年。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基础体温,周期性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月经后期采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经间期采用促排卵汤;经前期采用二仙汤合金匮肾气丸;月经期采用桃红四物汤。药物煎出液200毫升,每日2次饭后口服。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片,每次3次,每次口服0.25克。
3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与60%,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及促卵泡素明显降低,疗效高于对照组。采用中药周期方法治疗后对于黄褐斑患者的各种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治疗组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在停药3个月后有1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月经量。
4 讨论
4.1 黄褐斑与性激素之间的联系
中医认为内分泌失调是导致黄褐斑的主要原因,很多因素对于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具有影响,常见原因就是性激素水平异常。人体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卵巢等可分泌激素,这些激素对黑素细胞具有直接作用。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生黄褐斑与体内激素变化具有重要关系,也与内分泌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平衡具有一定关系。治疗组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水平比对照组高,这些结果表明内分泌因素对于女性发生黄褐斑具有重要作用。
4.2 冲任失调与黄褐斑之间的关系
冲任失调一般是指女性冲任二脉功能发生失调,冲任两脉作为经脉的奇经八脉之一,与月经及孕育功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冲任失调就是该功能产生障碍。黄褐斑易于在中青年妇女群体中发生,面部产生黄褐斑同时,还伴有腹痛、经期错后、经色黯紫、血块等冲任瘀血症状。中医认为冲任二脉调和,月经正常。冲任失调会导致经气阻滞,气血失和不足,在肌肤产生失养而产生褐斑。因此,产生黄褐斑的主要病因是冲任二脉经气失调。针对该病因,应从冲任调理,理气活血等方面对黄褐斑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冯安吉.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0.18.
[2]林新瑜,周光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性激素水平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J],2009.14.
[3]万苗坚,赵广,蔡瑞康.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17.
[4]李健,王新燕.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杂志,2010.22.
陈伟光
牡丹江市骨科医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