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临床诊治及相关性研究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糖尿病,抑郁症,胰岛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4 08:28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临床诊治手段并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并发抑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抑郁自评和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结果、分析相关性。结果:胰岛素治疗后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平均控制天数得到优化,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和使用胰岛素治疗均相关。结论: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和胰岛素治疗与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要加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 抑郁症 相关性 治疗研究
糖尿病是临床多发和高发病症之一,近几年在老年人群中呈现一种多发与高发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为分析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临床诊治手段及其相关性,选取我院老年糖尿病并发抑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具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并发抑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且排除不良影响因素,同意参与研究。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国际上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随机血糖均≥11.4mmol/L或者空腹血糖均≥7.3mmol/L;对抑郁的筛选应用国际通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均>16分;排除精神异常、家族病史、心脑血管及肝肾异常、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等。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3.2±4.1)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2±0.5)年,空腹血糖(7.3±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6.6±0.8)%。
1.2方法
患者采用糖尿病治疗方案,应用胰岛素泵治疗(CSII)。使用血糖仪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每日四次,分别是空腹、早餐后2h、午餐后2h和睡前。根据患者身体情况估算初始胰岛素剂量,连续皮下输注,分别使用诺和锐和诺和灵R,第一天基础量,三餐前大剂量;诺和锐治疗三餐前注射,诺和灵R治疗三餐前半小时注射,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直到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mmol/L,随机监测、餐后2h<10mmol/L。研究组抗抑郁药物使用西酞普兰与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分别为100~200mg/d、20~60mg/d。
应用Beck(贝克)抑郁自评问卷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抑郁状况。Beck抑郁自评问卷共13项,各项症状分别为:抑郁、悲观、失败感、满意感欠缺、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工作困难、疲乏感、食欲丧失。各项均为四级评分,具体评价标准:0~4(基本上)无抑郁症状、5~7轻度、8~15中度、16~24严重、25以上重度抑郁。同时结合患者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等分析并发抑郁症分析相关性。
1.3疗效评价
对比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变化情况,观察患者血糖平均控制天数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抑郁自评结果分析相关性。
1.4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治疗情况见表1,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患者自评抑郁分数为变量,以患者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胰岛素治疗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和使用胰岛素治疗均相关(X2=4.655,P<0.05;X2=5.178,P<0.05;X2=4.023,P<0.05)。
3讨论
本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和使用胰岛素治疗均相关(X2=4.655,P<0.05;X2=5.178,P<0.05;X2=4.023,P<0.05)。国内外同类临床研究资料也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不过有研究提示女性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抗压能力差、情感脆弱等特征有关,由于本次治疗未选取对比组进行研究,这一研究结果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可以作为临床参考资料用以辅助研究。至于与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体重指数可以通过健康管理和营养管理等措施得到改善,并发症和胰岛素治疗除了要依靠不断改进的治疗技术外,还要合理选用治疗方式与治疗药物来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控制血糖,减少恶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抑郁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星梅,张翠萍,郭建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其干预措施[J].现代医学,2009,34(5):340-341.
[2]唐伟,蔡娅,黄小萍,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状况调查[J].实用老年医学,2012,23(5):373-375.
丁建新 河南省鹿邑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