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3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腹针,针灸舒经调脏法,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
  • 发布时间:2014-08-09 10:3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针灸舒经调脏法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1年2月-2014年1月,入选对象36例,均为该阶段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选取的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8例,采用舒经法(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舒经调脏法(针刺+腹针)治疗,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4%、77.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行针刺+腹针(舒经调脏法)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针灸舒经调脏法;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常规针刺;腹针;临床疗效

  面瘫又称为“口眼歪斜[1]”,临床症状表现为眼、口向一侧歪斜,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经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采用针灸方式治疗面瘫疗效明显,近年来,本院采用针灸舒经调脏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本文以本院收治的36例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1年2月-2014年1月),探究针灸舒经调脏法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治疗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共3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严格的问诊、检查和诊断,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在34岁至78岁之间不等,年龄中位数为(55.25±3.10)岁,患者病程在1-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52.10±4.20)天;观察组18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7例、1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4.10±2.55)岁,患者病程在1-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2.05±1.0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初步统计,P>0.05,可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期间采用舒经法治疗,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治疗(0.3*25mm-50mm)。选取患者的膈俞、足三里、太冲、翳风、合谷、巨髎、下关、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等为主穴,随症选穴情况为: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皱眉困难加攒竹、面肌萎缩加脾俞、三阴交、面肌跳动加行间、听觉过敏加听宫。

  观察组患者采用舒经调脏法治疗,即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腹针治疗,取患者的大横、关元、气海、下脘、中脘穴位,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0.3*50mm)进行针灸,经酒精(75%)常规消毒后,采用候气、行气、催气三部手法施术治疗,同时将艾条放置在艾灸盒中,温和灸神阙穴。治疗期间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进行1至2次行针。腹部穴位针刺治疗期间,应注意事先检查患者的脾、肝大小,保证患者无阳性体征可对其进行治疗。若瘢痕线覆盖任脉,应在瘢痕线边缘靠经中线的一侧进行取穴,进针之前嘱咐患者排空小便,进针时应尽量避开血管和毛孔,以免出血或发生疼痛。

  1.3 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水平为1级,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H-B分级为2-3级,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症状和体征无好转,H-B分级水平为4级以上,为无效[3]。有效率=治愈+有效。

  1.4 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18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4%,18例对照组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面瘫在中医中被认为是因过度劳作,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热或风寒乘虚进入面部经络,痹阻气血,引起的经筋功能失调症状。患者机体正气不足是发病的根本,感受外邪是发病之标。发病部位位于心肝脾胃和面部经络位置。若患者临床期间的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伴有眼睑闭合不全,且长期不愈,或者少数患者在患病初期服用过多药物,使其脾胃受损,容易导致气虚血瘀证的发生。在其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只能疏通气虚血瘀证。为保证其临床疗效,应加强对患者脏腑功能的调理,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腹针法最早由薄智云教授发明使用,其主要治疗理论认为,人体以脐为核心,经过先天经络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其核心被认为是以脏腑为中心的系统,人体经过调节来平衡脏腑功能。腹针治疗是针对全身内脏系统的调节,治疗中坚持的观点为“刺至病所”,主要适用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传统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为局部筋、经、气血的舒调,补血益气的功效不十分明显。腹针的主方为引气归元,其中下脘和中脘都位于胃脘部位,对两个穴位进行联合治疗可起到调升降和理中焦的作用。气海可陪肾固本,大横可调节脾脏,艾灸可温经通络,扶正祛邪,腹针治疗有效的强化了补血益气的效果,对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该种方式治疗可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爱群.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9):728-729.

  [2]陈增力,吴刚,崔福玲等.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中西医结合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

  [3]杨桂中,石先响.大秦艽汤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33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

  林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