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蔡英文,兩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4 12:42
精於政治算計的蔡英文為謀取2016年大位,及適時收割反馬勢力的成果,決意出馬競逐民進黨主席之位並於2014年5月25日順利當選。在蔡威逼的情勢下,蘇貞昌、謝長廷雖宣佈退選,但蘇是否轉而參選新北市長,及謝能否勸退姚文智改而支持柯文哲,則是蔡接任黨主席後必須解決的政治難題。
依據蔡的規劃,蔡屬意的台北市長參選人是柯文哲,故而在協調黨內人士參選過程中,蔡主張進行對比式民調,詎料卻遭呂秀蓮的反對。呂認為「黨有黨格,人有人格」,若民進黨循民調機制出線的參選人,就應代表黨出征,怎麼可能支持黨外人士柯文哲。然而呂的主張竟遭黨內派系抵制,故呂憤而退出黨內協調,對蔡而言雖有助於對比式民調的運作,卻也伏下呂獨自參選的禍因。
所幸姚文智出線,使蔡敢出手解決黨內人事紛擾;為提升謝系於黨內地位,蔡極有可能在完成對比式民調後,意促姚出任柯競選總幹事,由謝負責輔選台北市。至於新北市,由於朱立倫不參選態勢愈來愈明顯,是以蘇回鍋參選等同為蔡守新北市大門,若蔡能擺平蘇謝,又能為蔡爭取北二都一席之位,自然能削弱朱立倫參選大位的聲勢。由此可知,蔡精於政治算計可謂得自李登輝真傳。是以蔡在接任黨主席後,於黨內最後一哩路能否達成目標,須視蘇謝配合程度而定。於此蔡指派黨內大佬頻頻與蘇謝接觸,說穿了就是為蔡最後一哩路鋪陳。
最後一哩路就是兩岸政策
如果蘇謝願意臣服,蔡於黨外最後一哩路就是兩岸政策。蔡深知2012年大選以些微票數敗北,就是兩岸政策不為美中日接受。故而蔡在接任黨主席後,接受幕僚建議於2014年七合一選舉前,蔡不會對兩岸政策進行突破性論述,待七合一選舉後,蔡挾戰勝餘威以此為籌碼,自然會對兩岸政策進行突破性陳述,來爭取黨內支持與美中日的諒解,蔡認為兩岸政策的推動,白手套的運作模式愈來愈不符合彼此關係的發展。為取得平衡點,蔡多次派幕僚赴美中日與相關單位溝通。類似代表團過去多以宣達方式說明蔡對兩岸政策的看法。然而蔡在復出前夕所派遣的代表團,幾乎是以聽取對方意見為主,再拿回來進行政策評估。具體事証如太陽花反服貿運動到林義雄禁食反核四,蔡幾乎不對爭論性政策表示任何意見,暗示蔡對兩岸政策的運作,必然不會重蹈敗選的覆轍。
其實,蔡的兩岸政策重點不是擺在事務性協商的層次,而是把握現實來討論更高層次的政治性問題,為謀取大位重奪執政權,七合一選舉後,蔡必然會對黨綱、黨章有關兩岸條文進行修正,先行取得美日等國信任,再與大陸進行溝通,來凸顯蔡的兩岸論述。誠如蔡的幕僚所說,沒有執政權說再多的兩岸論述都不會引起外界的注意。如果能重奪執政,兩岸論述才有操作空間,這是蔡的最後一哩路,她敢不慎重處理嗎?
文|張友驊 台灣電視節目名嘴 著名軍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