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暑期档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分手大师,爸爸去哪了,后会无期
  • 发布时间:2014-08-27 09:45

  人们都向往真善美,但如果丧失了“真”的前提,善和美就很难让人信服,甚至让人嫌恶。

  我的专栏一直专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少介入热点评论。不是因为我封闭,而是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零碎的、新鲜的信息充斥视野,我根本来不及整理和沉淀,也来不及思考和建立自己的观点。这当然会对写作——哪怕是专栏写作带来威胁。所以,我宁愿做一个落伍的人。对于某些领域的信息,了解有滞后,或者根本不关心,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放弃一些信息的更新,如何放慢脚步,对一个写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今年夏天,确实不太平。韩寒和郭敬明的电影称霸暑期档,吸金的速度和力度都让许多专业人士崩溃。微信的朋友圈,骂声和戾气一片。我也忍不住摩拳擦掌想写几篇犀利影评,但想想还是算了,因为它们根本谈不上电影,最多算是多媒体小说。故事解构、人物塑造、拍摄技法就像一只网兜,到处是洞,有孔皆眼,此时还谈什么漏洞?任何严肃的评论都会斯文扫地。与此同时,我也看不惯那些骂骂咧咧的人。他们似乎是带着批判的心情钻进电影院,强力忍受了近两个小时的煎熬,然后回到电脑前遣词造句地诋毁这部电影。何苦来着?它横竖不过是一部电影,拉低不了一代人的智商,也败坏不了我们时代的三观,何必像鬼子进村似的喊打喊杀?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骂声小一点,似乎是因为他作为公知的第一印象在起着缓冲和润滑的作用。但就电影本身的质量而言,它并不比《小时代》高级到哪里。韩寒把以前当公知的时日称为键盘侠,但眼下的电影亦不过是电视散文的升级版。与《小时代》里7000多套服装相比,《后会无期》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像是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脏,好脏,特别脏,脏成了一种凹造型。但无论他们如何脏,却依然不影响观众们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盯着他们在公路边撒尿。截止到发稿为止,《后会无期》的票房居然已经超过了《小时代》。这可能再次让很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让我们先放松一下,看一段新闻吧。在四方各界援助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之时,新闻界却被一锅“浑水泡面”搅浑了一回。从央广网发自灾区现场的图文报道里,人们看到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做饭。紧接着,环球网官方微博以“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为题,辟谣称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是一则假新闻。

  在缺水短粮的震区,“浑水泡面”的发生并非没有现实基础,但网友看到相关新闻图片时,还是会用“我不信”的预设立场来挑刺。比如,新闻图片里既然后排有一位战士手里拿着瓶矿泉水,那锅里为何就不能有矿泉水?新灶台没有起火,锅下的砖头也没有烟熏的痕迹,战士们拿着泡面围在锅周围是不是有摆拍之嫌?图片上任何一丝不符合围观者自身心理逻辑的细节,都可以成为他们佐证“新闻虚假”的证据。

  有时怀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如果对“好的”“正面的”人和事总选择“我不信”,而对“坏的”、“负面的”人和事选择相信,这也不是一种健康的社会心理。但是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以为正是中国固化宣传模式的负效应。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虚假新闻和照片并不鲜见。比如,人为地进行“摆拍”,其中有些是为了还原现场,有些则纯粹是为了呈现一种高大上的完整形象。违背新闻真实性,甚至刻意拔高刻意夸大新闻人物形象,让一些原本真实的报道也变得不真实。一些人固执地认为,新闻人物的形象越高大,他对这个社会所辐射的正面效应就越大,引领社会价值观塑造的能力就越强。殊不知,假模假式的高大全,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抵触。这种抵触根本无法消解或代谢,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积累,最终铸成“我不信”的铜墙铁壁。人们都向往真善美,但如果丧失了“真”的前提,善和美就很难让人信服,甚至让人嫌恶。与其恶心自己,还不如在屎尿片里寻求最低级的趣味。

  想起小时候看的英雄传记电影,诸如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我在观看的时候毫无父辈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失控反应,只是屁股在椅子上像麻花一样扭来扭去,心里盼望着电影能早点结束。再联想到《小时代》《后会无期》,甚至《分手大师》《爸爸去哪了》……我似乎茅塞顿开——那些恐慌、焦虑“传统电影思维已死”的人过于杞人忧天了。要知道前去捧场的观众,都是盗版碟、美剧和好莱坞大片哺育的一代,他们比父辈一代更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但是他们宁愿选择郭、韩的电影,这何尝不是一种反抗,就像人们看到“浑水煮面”会发出质疑一样。

  郭敬明的拜金主义和韩寒的人生感悟虽然规格不高,但至少和“高大上”这种玩意儿是绝对绝缘的,这何尝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式的排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