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如何“立而不破”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规则,品格
  • 发布时间:2014-09-03 10:19

  有尊重意识的孩子才有规则感

  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中国的儒教文化圈,非常重视礼仪和规范。对小孩进行礼仪规则的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如何给孩子设置规则,如何让规则“立而不破”,确实是让很多家长感到纠结和头痛的问题:规则设置得过多过严,怕妨碍孩子的个性发展;若设置得太少太宽松,又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我认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教给孩子们规则?仅仅是为了便于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吗?或者是为了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社会规则而融于社会吗?都不是!我认为,是为了培养一个既懂得尊重自己又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是产生尊重意识的第一步

  礼仪和规则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尊重他人”。当我们要求孩子坐在餐桌旁不乱动、嚼东西的时候要闭上嘴、等轮到自己的时候再荡秋千,都是希望他能学会尊重别人。但是,如果孩子连自己都感受不到尊重,他怎么可能会去尊重他人呢?因此在教给孩子规则时,前提条件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我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是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人。”孩子有了自我肯定感,他才会尊重他人,才会有关心他人的情怀。

  不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只是一味地批评和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孩子就会因为害怕遭到大人的训斥而循规蹈矩。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当大人不在时,或者自己长大后,当他不再害怕大人时,他就不再遵守规则了。因为这些“规则”对他来说,是迫于无奈才遵守的约束,而并非是需要内化的品格。

  自我肯定感来自于安全感和亲密感0~3岁是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最重要的时期。那么自我肯定感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就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肌肤接触、哄抱、玩耍、倾听、体会孩子的情绪等这些与孩子的亲密互动中培养起来的。

  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充足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孩子才会有意愿去尝试自立,而自立的愿望则是孩子学习新知识(包括礼仪规则)的动力。

  因此可以这么说,越是在亲子关系中获得足够安全感和亲密感的孩子,自我肯定感越强,也越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引导,也越乐于遵守礼仪规则和学习新知识。

  专家提醒:满足精神多于物质 莫将“关爱”成“娇惯”

  满足孩子的撒娇,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这是怎么做都不过分的。但需要指出的是,鼓励满足孩子的撒娇并不等于鼓励娇惯孩子。“让孩子撒娇”和“娇惯孩子”是有很大区别的。

  让孩子撒娇是指满足孩子情绪上的需求,比如抱抱孩子,听孩子说说话,孩子哭泣时好好哄哄,在孩子力所不能及的时候给予帮助;而娇惯孩子则是指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物资要求,零食、玩具、金钱,孩子要多少给多少,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全包办。

  让孩子撒娇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而娇惯孩子则由于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资需求而忽略对孩子精神需求的接纳,孩子需要不断通过物资的欲望来满足内心的空虚,这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是非常缺乏的。

  规则的引入 要符合年龄特点

  在建立良好自我肯定感的基础上,规则的引入会更易被孩子接受和遵守。但同时,也需注意的是,规则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适当的调整。

  2岁前,有所约束,有所拒绝对于1岁前的孩子来说,语言和认知能力都还处在懵懂未开化的阶段,即便是教给他们规则,他们也不能理解,更不可能落实在自己的行为当中。

  而当孩子处在1~2岁间时,虽已经能略微听懂家长说话的意思了,但对事物的认知还非常稚嫩,他只能根据父母的表情和神态来判断好恶与对错,但是并不明白为何对、为何错,即便父母和他讲明了道理,他也不能完全明白。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但这并不意味着2岁之前,你不能对他有任何约束。不要动电源、摸剪刀,不能打妈妈、拽小猫尾巴……并不是因为你对他不好,而是在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设定一个界限。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当孩子违反规则时,阻止并反复地告诫他“这样不行”。

  2岁后,规则教育要有弹性

  莫过多责备损“自我肯定感”到2岁左右时,孩子已经能很好地理解家长说话的意思了。因此,通常而言,我们正式地给孩子立规则是在2岁以后。这个阶段,孩子能较好理解父母话的意思了,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了。但是,尽管如此,孩子还是不可能对家长言听计从。

  再长大些,当孩子4~5岁时,对规则的理解力更强了,但由于小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行为会较大地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对于规则,能够做到的程度每天都有所不同。

  家长要了解孩子这种心理成长的规律,“违规”时,不要对孩子责备过多,否则不但大人感到“累心”,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会受到打击。

  当某天,花费了很多唇舌和精力后,若仍不能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只要孩子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如可能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建议就暂时不要过于纠结——试想下,或许孩子还没有达到可以很好遵守这些规则的年龄,当他再长大些,也许就能做到了。

  让规则内化 两要点不可缺

  违规时切莫体罚和否定人格式地批评当孩子违规时,有的家庭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体罚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害无益。研究表明,用体罚来教养孩子时,体罚时有效,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会增加如下3种风险:1孩子的攻击性增强;2比较容易做出反社会的行为;3引发精神疾病的比率增加。

  因为用体罚来惩罚孩子的违规行为,会让孩子将“规则”和“体罚”链接起来,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做错或失败就会遭到父母惩罚,甚至会被父母抛弃”的担心,因而事事对父母的要求循规蹈矩,言听计从。但是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就会将蓄积起来的逆反诉诸于他人,表现出父母在与不在的两面性。

  另外,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绪,斥责孩子“你真笨!”“你怎么什么也干不了?”这种对孩子人格的否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损害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无法让孩子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品格。

  规则的坚持在于“耐心”和“重复”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家长要耐心给予提醒、引导和批评。批评时,要注意下列3个要点:1要说清楚什么不可做、为何不可做;2告诉孩子该怎样做;3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而是批评他的行为,并与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改正那些错误。

  但是尽管如此,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提醒一次、批评一句就能改过来,他还会不断地重犯错误、重复失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重在“耐心”和“重复”。而家长在规则教育中的率身垂范——你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编辑|平燕婷 美编|钱丽夏 受访专家|明桥大二(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真生会富山医院心理医生,NPO法人儿童权利支援中心Palette理事长,著有《快乐育儿宝典》等多本育儿书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