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购买电动汽车后无法安装个人充电桩的新闻不绝于耳,飞线充电的、没了车无法安装充电桩的、好容易协调好了物业,结果安装费用需要一大笔的……总之一个充电桩,几乎难住了所有热情的电动汽车车主。
过去,我们提到发展电动汽车,一直认为电池技术是阻碍电动汽车走向私人消费市场的最大阻碍,然而通过上述几个案例来看,充电桩问题才是困扰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到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时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当年研发车辆时为什么将续驶里程锁定在500km?是由于当年的加油站之间相距一般在400km左右,所以一定要将车辆的续驶里程设置在500km才大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眼下,人们诟病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低是因为在车辆续驶里程范围内找不到充电桩。
通过苗圩的举例分析,我们再次印证充电桩建设是打开私人消费市场大门、破解人们对电动汽车续驶里程顾虑的灵丹妙药。
对于公共用充电桩的建设来说,已经逐渐被纳入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完成,然而对于个人充电桩的建设,可远比想象中难。
当初,《中国汽车报》社为开展电动汽车试乘试驾活动而安装几个充电桩的繁琐经历让笔者记忆犹新。
想要在固定车位上安装充电桩,必须得到物业方的认可,他们的理由是虽然车位属于个人拥有,但物业对整个停车场有管理责任,尤其在安全方面,充电桩属于大电流产品,物业必须保证其不会产生安全隐患。另外,每个小区的电量负荷是固定的,安装充电桩是否会对小区电量产生压力,是否会影响小区居民用电。
完成对安全隐患方面的认可后,在具体安装环节中,仍有很多未知因素。电力部门现场勘查了地下停车场的控电柜,很幸运的是控电柜刚好有空闲位置可以容许连接电缆,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如果控电柜已经没有空闲位置的话那么只能由安装方自行出资购买电柜。这一切都安装结束后,还需要消防部门再次论证充电桩的安全系数,合格后出具相关手续,充电桩才拥有合法身份。
眼下,电动汽车已经开始走向千家万户,而私人充电桩的建设问题却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通过本报安装充电桩的经历不难看出,私人充电桩安装的关键并不是资金问题,不是电力部门积极与否的问题,更多的物业、消防安全等相关管理部门。
早些日子,笔者在“中国低碳万里行·共筑新能源汽车梦”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听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逸介绍,北汽新能源对北京市第一批私人电动汽车购买支援者逐个进行实地考察,筛选出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的用户,由北汽新能源出面协调物业、消防等部门,之后联合北京电力公司为用户安装。
在笔者看来,这的确是企业为消费者负责的行为,值得称赞,但必须指出的是,眼下,企业可以做到是因为用户数量毕竟不大,人力、物力、财力尚可以满足逐户调查,逐地协调区域管理部门。北京市第一次新能源小客车摇号即将开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700个申请,远远多于固定配额,其中个人用户就有700多个。从今年前两个月的申请趋势来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那么届时,逐户走访安装的模式能够满足消费者迫切的使用需要吗?企业又能够负担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吗?更重要的是目前电动汽车处于私人消费推广时期,投入一定的资金是必要的,然而长期下去,这笔投入将如何收回成本?又将如何盈利?
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就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国家层面的顶级设计,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电动汽车能够从购买到真正上路运行,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在充电桩建设方面,除了需要在政策层面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以外,还需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
姚思宇 《新能源汽车新闻》执行主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