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蜀身毒道

  一带一路系列报道——南方丝绸之路(上)

  公元前122年,大汉使者张骞到达了大夏国。在这个从来没有和中国来往过的遥远国度,张骞意外地发现了来自巴蜀的布和邛崃的竹杖,这是一个足以让大汉帝国惊奇的发现,在汉武大帝的眼皮底下,一条不为人知的商道居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时间。早在战国时期,蜀地的商人便赶着马帮,循着云水迢迢的崎岖山道进入云南,然后西行经缅甸到印度平原,从而开辟出被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中国无数的古道里,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只有3条。北方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浩瀚沙漠,越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和欧洲。这条道路成为了汉唐丰功伟绩的象征,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称颂,也是每一个人最为熟悉的。而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唐宋,它的巅峰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只有南方丝绸之路,似乎从来没有显赫过,只默默隐藏在云南高原的深山峡谷里,隐藏在苍茫岁月的背后。

  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分为两途:一条叫灵关道,经邛崃、雅安、西昌会理以后,折向西南行,经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最后到达大理;另一条叫五尺道,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豆沙关、昭通、曲靖、昆明,同样到达大理。之后就是著名的永昌道,从大理出发,经永平,翻越博南山,过霁虹桥,到达保山;然后就是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经腾冲、盈江进入缅甸、印度。在这条古道的周边,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城古镇,无数的传说故事……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延续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从公元前四世纪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滇缅、中印两条公路的修通。古道上悠扬的时间与节奏被快速、高效所取代,但所有的路有一点没有变——它们的终点没有变,它们都是走向世界的通道。

  起点 从蜀地向云南走来

  在四川境内,这条南丝绸之路翻越万座峰峦,趟过湍急河流,来往不绝的马帮行走于此,把四川盆地的丝绸、铁器和茶叶运往南亚和西亚,又带回了富有异域风情的各色物产。

  某个悠闲的周末,当人们在白沫江边喝茶打麻将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距离成都仅90公里的这座平乐古镇,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前站,从这里的码头上运走的铁器、蜀布和邛竹杖,最远到达了西亚和欧洲。

  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引发全球关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也已经开始实施。2015年的旅游热点,非“丝绸之路”莫属。早在2300多年前,张骞尚未率队出使凿空西域、开辟西北丝绸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经开辟出一条自四川成都经雅安、西昌进入云南昆明,再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称)。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借这条古道输出丝绸产品,因此,历史学家把这条商道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专家相信,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

  在四川境内,这条南丝绸之路翻越万座峰峦,趟过湍急河流,来往不绝的马帮行走于此,把四川盆地的丝绸、铁器和茶叶运往西亚,又带回了富有异域风情的各色物产。今天,这条古道上或许再也听不到山间铃响马帮来,但我们仍然可以沿着这条古老的通道,来一次四川南丝路之旅。

  三星堆 南丝路起点

  南丝路之旅的第一站,从距成都不过数十公里的广汉开始。在三星堆博物馆广场,有一块“古代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标志碑。为什么把起点设在这里?我们可以在三星堆博物馆里找到答案。在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它们是如何来到深居内陆的古蜀人手中?考古学家沿着南丝路往西寻找,在四川凉山以及云南大理、楚雄、曲靖等地均发现有同样的出土海贝。这一切表明,南方丝绸之路正是这些齿货贝进入四川的线路,而三星堆刚刚在起点上。

  在广汉旅行,绝对是一次愉快的享受。除了近距离欣赏三星堆博物馆中那些震惊世界的青铜面具、金面罩和玉器,还可以在鸭子河畔的农家乐中品尝农家美食,连山回锅肉、神仙兔、柴火鸡、锅边馍馍都是当地美味。

  平乐古镇 古老的码头

  临邛道,是南丝路的起始段,从成都出发经临邛过平乐古镇通往西南方向。临邛,就是今天的邛崃。这座城市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爱情传说。而据史书记载,卓文君的父亲当年是临邛城中的制铁业老大,家族产业的兴盛与南丝路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家制造的铁器很可能沿着南丝路被输送到遥远的西亚。平乐古镇曾经的码头,就是运输这些铁器的第一站。

  平乐古镇,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史称“茶马古道第一镇、南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平乐古镇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一个古镇的所有幻想:有山有水,有古民居、古街、古树、古桥、古戏台,你可以走进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在老茶馆、杂货铺和铁匠铺之间寻找往日的记忆,也可以在时髦的音乐酒吧莲花府邸或者以书为卖点的散花客栈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白沫江从附近天台山的玉宵峰流泻而下,自西向北穿过平乐古镇。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古老的乐善桥下,有新建的南方丝绸之路遗址公园。老码头早已失去航运功能,但仍然可以供人们凭吊当年南丝路的繁盛景象。而在平乐镇外的骑龙山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驿道遗址,古道上那些大如人头的鹅卵石,据说是先秦蜀人所铺。今天我们从这里走过,恍惚间是否还能听到马帮经过时的清脆铃声呢?

  荥经 文化的传承

  雅安荥经,是南丝路上的重要驿站。

  在荥经县城约20公里处的烈士乡冯家村穿山洞,有一道东汉摩崖石碑“何君阁道碑”,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碑体上的52字碑文,以隶书刻就,记载了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是研究古代栈道修建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南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而古老的荥经砂器手艺,与南丝路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吸引着旅行者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

  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的荥经县古城村,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墓葬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已有砂器生产。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村后山坡上,还能见到残存的丝路古道。

  蜀南竹海

  卵石铺排的古驿道时断时续,通向远方。在一块块铺路卵石之间,还能寻到微小的砂器碎片。当地制作的砂器,就沿着这条古道运往西南更远处。

  荥经砂器的制作,采用当地特有的古城粘土晾干碾细后,与烧过的煤炭渣末混合,做成泥坯,经高温烧焙,同时进行表面釉层加工后冷却而成。造型古朴大方,表面银亮光洁,据说用荥经砂器盛装食物,过夜不坏,备受百姓喜爱,熬药、炖肉都是首选。

  而荥经砂器的烧制过程,永远都是摄影爱好者乐于捕捉的镜头。从制坯到烧制、上釉,每一道工序都沿用传统的工艺,匠人们劳作的身影与炉窑的熊熊火焰,总能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文/李雨霖 李旭 党兵 尹博林 刀哥 图/张有林 李旭 何新闻 李雨霖 张恒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