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嘈杂回归内心宁静

  我们之所以潜入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去发掘和聆听内在更为真实的声音,目的不是要远离或是从此躲避开现实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在深层内心当中找到某种联系,并借由这联系来梳理、调整,甚至是重新定义外在的自我,从而达到内在与外在尽可能相统一,那么人也会活得更透彻、自在、随心一些。

  静是什么?

  静曰复命,生命的根本要在静中恢复

  宇宙万物的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而动到一定程度,必然要静下来休养生息,以利再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根是天地万物的生命力来源,回归根就是静,而静则是回归生命,正如夜晚的休息蓄养了白日的活力,因为生命的根本要在静中恢复。

  对人而言,静并不是身体的定住不动而是让头脑走向寂静。身体无法达到绝对静止,因为物理、生理作用,每个细胞、神经、脏腑都在运动,身体里情绪、念头也在随时变化。而干扰人获得内心宁静的正是头脑中“川流不息”的心念。头脑一动念,你就会进入它制造的幻象世界,你就会受制于过去或未来种种,于是在日常生活甚至夜晚梦境中,一刻不得停歇地为幻象运转、受苦。人的生命逐渐忘记了静,习惯用尽动态去消耗自己。

  不论生命的长度还是密度都必须要从静中获取力量

  真的静态是使身体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进入相对于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的宁静,没有思想,一念不起,处于无我的状态。静中涵盖了无穷的力量,但是不论生命的长度(长寿)还是密度(创造性)都必须要从静中获取力量。

  世界上的宗教,哲学家、科学家都是在静态里不知不觉发明和创造。南怀瑾老师说,静到了极点,人能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事。在真的静中,所有的快乐、痛苦和感觉都忘了,人没有了身体,就能够与宇宙合一。所谓的先知,不过是静中而来。

  现在,请把你的思想切断,静默一分钟,做得到吗?发现越是想静,思想越乱,一刻停不下来,是不是?你所看到的意念接着意念的发生过程正是内在不止息的“动”。而“静”则在于单纯地观察和觉知每个心念起落,包括去觉知那一份觉知本身。所以不论你选择做什么,让自己保持这份觉知,不加任何评断地观照自己。让一颗心安住在无止境的‘动’之中,存在于意念一刻接着一刻的升起之间,并不断靠近头脑的寂静,这便是静心了。

  心是什么?

  朱建军: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创立心理咨询“意象对话”技术。

  担得住进而才能稳得住,稳得住才定得住

  说到所谓的心,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和心理学,都各自有各自的说法,但似乎又不太有某一家、某一派能够说得很清楚透彻。因为心,或者说心灵,本身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清晰地感觉、体验同时能描述和言说的--虽然,心时时刻刻都没在他处,而是始终与我们在一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认知、思考、记忆,包括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想法都源自我们的内心,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愿承认或是有意去逃避自我本应承担的责任。比如,我们会说,这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或者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来看问题,等等。

  当我们不去承担这些看似凌乱、纠结,甚至会带给我们难过、痛苦和消极情绪的一切内心活动时,我们本质上就是在割裂自己的内心。逃避自我的责任或是干脆隔离这一切并非最好的办法,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承担起这一切,担得住进而才能稳得住,稳得住才定得住,接下来这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静心可言。

  我们必须从表层生活中静下来,才能更接近内里

  形象一点来说,心理学家荣格把心灵的发现比作“考古”,我们必须从表层的生活向下去发掘,才能找到更为久远、古老的自我存在。这就好比如果你身处闹市之中,满耳都是各种嘈杂的声响,这时你便听不到那些更微弱的声音。我们的心也一样。有时候,我们必须让自己从表层的生活中沉静下来,才能更接近那个内里的,同时也是更为真实的自我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心、本心。

  因为比起那些在自我的最外层杂乱交织、喧嚣不已的各种念头、声音和想法而言,越是接近内里的心灵,那个声音也就越难以被捕捉到。因为最内里的心,无疑更真实、纯粹,同时和自我在表面所经历的过眼云烟相比,无疑更趋于永恒。

  当然,我们之所以潜入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去发掘和聆听内在更为真实的声音,目的不是要远离或是从此躲避开现实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在深层内心当中找到某种联系,并借由这联系来梳理、调整,甚至是重新定义外在的自我,从而达到内在与外在尽可能相统一,那么人也会活得更透彻、自在、随心一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