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企改革化解潜在风险
- 来源:中国民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混合所有制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1 07:58
2014年明显是房地产市场的拐点。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下降、房价换方向,土地财政预计在2015年会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预计会同步下跌2%,这将是过去多年没有发生过的变化。我认为接下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关键所在。
许多专家都倾向于建议加大房产税、增加其他税种或税率,设法保证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全国财政总收入。但是,那种倾向性应该纠正。一方面,1995年以来,预算内外的财政收入平均按照两倍多GDP增速在增长,而城镇居民、农民的收入则按低于GDP增速在上升,这种差别造成了政府收入占GDP之比一直在上升,使政府在总国民收入这块饼中的份额不断膨胀,挤掉民间收入占比。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财政开支上。缩减开支、退出本来就不该启动的项目,照样可以修复各级政府、各地政府的财政状况。
当然,同样重要的缓解财政压力的途径,是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企业股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被解释为是针对增量国企项目、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而言的,是在为新国企项目、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筹资时吸引民资和其他社会资金。但这种解读和做法是危险的。
首先,这不能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继续增加政府开支。
其次,这只会继续鼓励投资,使经济增长继续靠投资拉动,恶化经济结构。
第三,这样做的结果使全社会资本总量中更高比重的资金由低效的国企和地方政府使用,对整个经济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第四,通过杠杆强化国有经济比重之后,今后的增量金融资源也必然会过度偏爱国企,而效率更高、产业升级动力更强的民企却得不到。
第五,停滞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不利于落实四中全会加强法治建设的决议。根据我的研究,不管是秦汉以来的各朝代经历,还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社会,法治的发展就越容易滞后,行政权力就越容易失控。
最后,我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社会更加偏重投资,民间消费占比会更低。也就是说,当政府控制太多资产与企业时,因为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更多会到政府腰包,而不是老百姓手里。如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结果只是强化国有经济比重,这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民间消费占比难以上升。
所以,基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也为了改善财政状况,更为了避免财政状况的恶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改革不能集中在增量上,而是要更加重视存量的处理上,甚至只能把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在对存量国有资产的处理上,将既有的国企、国资项目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公开的招拍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有国企国资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权控股即可。这样一来,回收的国有资本一方面可以用于缓解财政压力、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减轻国企与地方政府的进一步负债冲动,尤其是降低它们进一步投资的冲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拿其中一部分通过减税、免税方式回馈社会,让老百姓更多分享到一些国有资产的好处。
陈志武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