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 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作文教学,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1 12:16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写作;想象和幻想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6-0088-02
作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一定的语言训练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活动①。提到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作文时找不到素材,没有灵感,因而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那么,写作教学究竟怎样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应精心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享受作文的乐趣②。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之中,尽情地感受生活,同时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比如班队活动的组织,黑板报的设计,手抄报的编辑,参加文体表演等等。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表达真实的内心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现在有许多学生的作文是胡编乱造、大话、空话、套话,要么是漫无边际的想象,问题出在哪?学生没有深入生活,没有用心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首先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留心每一个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孩子作文中的语言却常常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前作文教学对孩子束缚太多有密切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其次,在选材上要给学生自由,减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写作、乐于表达。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可过严、过细,可以有限度地放宽。课外练笔,可以更加宽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
最后,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要鼓励学生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例如周末帮爸爸妈妈收拾屋子,给奶奶梳梳头;母亲节时,为辛苦劳累一天的妈妈准备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立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
三、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
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文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如针对小学生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内开展“听爸爸妈妈讲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笔……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为何如此重视写想象作文?因为想象作文它切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小学生对故事、图画等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此特点进行作文教学。我常引导学生自己选材,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因此学生成功地写出了《杯子和水》、《标点符号的争吵》等有趣的文章。同样,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
总之,创新作文在丰富的生活,激发兴趣,放飞想象,倾吐心声等方面,真正体现了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自主作文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注释:
①学科作文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7页.
②教师.园丁教育出版社.2011年01期.第87页.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反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语文新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徐莉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长岭小学 636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