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德·巴盖 高级合伙人的明朝生活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菲利普·德·巴盖,古典家具,拍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3 15:01
2015年香港嘉德预展现场,有一个布置十分别致的展厅,一对黄花梨大柜和6把玫瑰椅,再加上9件文房类家具共同构成了『一间房』。这些明代美物的主人是来自比利时的菲利普·德·巴盖(Philippe De Backer)先生。『世人只视家具为工艺品,不知其佳者为艺术品』,这是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赞誉,中肯又高明。而菲利普·德·巴盖的收藏都在优秀艺术品的行列里,也只有这种优秀的艺术品才能在各种陈设中大显芳华。
古典家具藏家的另一重身份
时间回到2011年5月25日,随着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一声终槌落下,一场明式家具拍卖在众人的关注中结束。看着一件件曾相伴二十一载的心头爱,最高以3220万元的天价得到新主人的青睐,想必有一个人的心里应该会五味杂陈,那便是这批顶级明式家具的前主人——“侣明室”室主菲利普·德·巴盖。这是他第一次委托中国拍卖公司出售他的收藏。这批家具曾先后在紫禁城、南京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享誉世界。
拍卖举行的两个月前,同样是在北京国际饭店,在众人的期盼下,德·巴盖先生准时到达。步入会客厅后,他先是接过伍嘉恩女士脱下的外衣,平整挂于玄关的衣架,接着又为伍女士移出座椅,坐下时轻推椅背,待伍女士优雅落座后,自己才入席。伴随这一系列动作的,还有弧度标准的微笑。这番绅士风貌果真同他带来的收藏品——全球最高水准的明式黄花梨家具一样儒雅、精致。在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读往会心——侣明室明式家具”专场中亮相的70件中国明代古典家具,囊括了桌案、椅凳、床榻、柜架、文玩等各项品类,用德·巴盖自己的话来讲,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级收藏”,各式各样的家具相互协调、浑然一体。不过,这批迄今为止品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藏中国明代家具已并非首次在它们的故土露面。
德·巴盖第一次带着他的明式家具来到中国是在2006年。时逢中国与比利时建交35周年,两国都要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而比利时方则郑重推荐了德·巴盖和他珍藏多年的71件明式家具作为此次交流的重头戏。这也是这批家具自流散海外,漂泊数年后的首次回归。2006年4~6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内举办的“永恒的明式家具——侣明室收藏展”,不仅让明代家具重新在自家人面前风光了一把,更让国内的古典家具收藏界结识了这位中国以外地区最重要的黄花梨家具私人收藏家——菲利普·德·巴盖。
如果让初见德·巴盖先生的人仅用一个字来形容他的话,可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雅”。但是,仅仅收集并研究古典家什就可以让人“雅”起来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德·巴盖的另一重身份了。来自比利时的德·巴盖除了是一位顶级中国明式家具私人藏家外,他的主业身份其实是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贝恩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与企业管理顾问专家。这家以咨询出名的公司成立于1973年,在业界与麦肯锡、波士顿国际咨询公司齐名并举。德·巴盖在担任贝恩公司驻巴黎、迪拜办事处高级合伙人的同时,还兼任着法国、比利时和中东地区的贝恩金融服务业务主管。作为企业管理顾问专家,德·巴盖参与过几乎所有类型的战略咨询,从企业整体战略、商务专案战略、成长战略、运作管理优化战略到组织结构战略。与此同时,他在金融服务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实战经验,曾在欧洲地区领导完成了众多大规模的并购后期整合项目。商场上的叱咤风云在其求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德·巴盖早年以经济学学士优等生的荣誉毕业于柯盖德大学,并随后获得了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MBA学位。聪明的头脑、丰富的学识、敏感的嗅觉再加上多年的实战历练,如今的德·巴盖早已是一名成功的企业管理运营者和领域专家,屡次在全球商业峰会上担任主讲嘉宾。德·巴盖的专家评论很多都被诸如《华尔街日报(欧洲版)》《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等主流媒体援引转载。同时,他也为不少商业出版物撰写文章,还是多本管理类畅销书的联合作者之一。作为收藏家的德·巴盖还将自己的心血珍藏“侣明室”黄花梨家具的图文加以整理,出版了Living With Ming The Lu Ming Shi Collection(《侣明室家具图集》)。这位高级合伙人无悔地将自己的爱投入到黄花梨上。
结缘黄花梨皇后
香港“嘉木堂”的陈设是极简风格,纯白色空间里简单摆放着一些明代家具。1990年,德·巴盖第一次踏入“嘉木堂”陈列室。他先是四周打量一圈,接着开始仔细品味每一件家具。这位欧洲绅士的反应让堂主伍嘉恩好奇地观察起来,因为亲手打造“嘉木堂”的伍嘉恩,早已习惯了参观者一进门就被震住的表情。但是,德·巴盖却不同,他在仔细观赏每一件家具时“好像是在与家具互动,在和它们说话”。不仅同家具在交流,德·巴盖还会对伍嘉恩说出他对每一件家具的感受。当看过所有展示的家具后,德·巴盖对伍嘉恩说:“我要建立我的明式家具收藏。”
“当菲利普·德·巴盖先生到访香港‘嘉木堂’,那是我与德·巴盖先生的首度会面。他甫踏入陈列室,我已留意他被陈列的家具深深感动。室内环境全白,最宜衬托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线条。它们自突出非凡,我亦惯见访客深被吸引。可是德·巴盖先生的感动是不一样的。他与每一件家具对话。每一件家具给予他不同的感受,而他对每一件家具表达不同的喜爱、不同的观感。”伍嘉恩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道。从开始收藏,到结识黄花梨皇后伍嘉恩,这中间德·巴盖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期。与许多西方人一样,德·巴盖在生活中也是位忠实的东方迷。18岁那一年,德·巴盖买下了第一件来自东方的艺术品——一幅日本的绘画。接着,一位了解东方艺术的朋友为德·巴盖指点道:“既然你这么喜爱东方文化,那么你一定要去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因为那里才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德·巴盖认同并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开始收藏一些来自中国的书法和画作,但收藏初学者的眼光毕竟不可能一击即中,这些品质不太好的藏品陆续都被德·巴盖转卖掉了。吃了不懂的亏,德·巴盖开始跑起了博物馆。在看了很多又研究了很多之后,他才真正认识到,“原来这些灵感都来源于中国”。在学习的过程中,德·巴盖也在寻找着一种更易于西方人去了解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于是便遇到了一种中国特殊的艺术品——陪葬的陶俑。虽然没有在这种“西方人眼中更容易理解的艺术形式”上停留太久,但德·巴盖却在了解中国艺术品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同时期,他也收藏过中国的宋代瓷器。日本的绘画、陪葬的陶俑以及宋代的瓷器,不仅是德·巴盖在收藏初期的独特品位,也是他漫长淘汰过程中重要的节点。但他并不是在淘汰艺术,而是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寻找与自己最为契合的那一支。所以,淘汰的过程更是他对中国艺术品收藏兴趣的形成过程。
德·巴盖对艺术的追求起初源于父母的欧洲家具。在找到自己中意的收藏门类前,德·巴盖购藏过各个种类的中国艺术品,也收藏过一些19世纪的软木家具,但这些藏品都只是德·巴盖收藏旅途上的过客。直到1989年,命定的缘分将德·巴盖牵引到伦敦的一场展览会上,邂逅了他收藏生涯中的第一次“一见钟情”。德·巴盖在那场展览中偶然看到了一件中国明代家具,即刻被那种简单、纯粹、完美所吸引,到处去问这是什么。他知道这是中国的古代家具,年代也要早于19世纪,但是当时的德·巴盖并不知道这件家具所用的木材叫什么。一位朋友告诉他,这是明代的黄花梨家具。接着,德·巴盖向他打听如何能够更多地了解这类家具。朋友的答案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了解黄花梨家具的人只有一个,就是香港嘉木堂的伍嘉恩女士。德·巴盖立刻拨通了这位陌生女士的电话。随后,他们在香港见了面。不难想见,一位求知若渴的新手在一位领域权威面前必定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德·巴盖像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与王世襄先生的缘分
2006年在北京故宫内举办的《侣明室收藏展》,展览开幕前一天,展厅里只有一位特殊观众——彼时92高龄的“京城第一玩家”、早已不在公共场合露面的王世襄老先生。这是德·巴盖和伍嘉恩为老人家特意安排的预展,专门开放给老先生自己观赏,以保证先生不被外界打扰,这也是老先生自己的请求。临近开幕的最后几天时,王老向伍嘉恩提出:“我一定要亲自出席。”故宫的这一次展览即是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离世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与王世襄难得的缘分是伍嘉恩带来的。自从结识伍嘉恩之后,德·巴盖每一季都会到访“嘉木堂”,出席他们在纽约、伦敦、马斯特里赫特或瑞士等各地的国际展览,挑选家具。收藏的过程并非水到渠成,德·巴盖要面对的主要困难就在于选购的家具首先一定要合自己的喜好,再要和已有的家具相协调、相匹配。与此同时,市面上的黄花梨家具自20世纪80年代后就越来越少了,于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选择便难上加难。无论是一对椅子还是一张香几,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都是一番痛苦的挣扎。这个时候的德·巴盖还好有他非常信任的收藏顾问伍嘉恩女士,所有的家具藏品他只从伍嘉恩这里买,前后总共100余件,有些是标准的使用家具,还有些是摆件。对德·巴盖来说,家具的尺寸大小并不在他的挑选标准之列,家具的工艺品质与艺术美感才是他考量的核心。同时,价格也会不时成为收藏家不小的难题。2004~2006年,德·巴盖的收藏也因黄花梨家具的稀缺高价停滞了两年。但是,价格终究还是阻止不了他收藏的脚步。德·巴盖在收藏品的价格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虽然现在价格很高,以后还会更高,但是想来当初买第一件家具时,价钱也是不便宜的。现在的价格也正体现了这些家具真正的价值。所以,只要是搞收藏,就永远没有便宜的东西。”全身心投入到黄花梨家具收藏虽让德·巴盖牺牲了很多,他也坦言“这的确绝非易事”,但他深知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德·巴盖一直以来都喜欢将藏品放置在家中,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欧洲的家具,中国的陶俑、字画、瓷器和越来越多的明式家具。眼看自己越买越多,德·巴盖想到扩建出一间单独的房间来摆放这些明式家具,同时也能继续在这间翼室里和他的宝贝家具们朝夕相处。2000年,当德·巴盖准备将自己的明式家具藏品结集出版的时候,却苦于不知该如何命名这批收藏。早已成为挚交的伍嘉恩女士再次帮德·巴盖牵线结识了“京城第一玩家”大师王世襄。老先生了解到德·巴盖的收藏以及他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心意后非常感动,“像德·巴盖这样一个外国人,居然如此热爱我们的中国家具”。于是,老先生亲笔为德·巴盖题字“侣明室”,遂了他“生活于明”的心愿。
德·巴盖在收藏之初并没有想过要将自己的收藏拿出来展览。但是,2003年他第一次接受邀请在瑞士巴塞尔举办了他的首次明式家具展,同年又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展出。简洁、优美的中国古典家具立即吸引了欧洲观众的目光,展览空前轰动,广受各界好评。这让德·巴盖意识到中国的明式家具也可以被西方的观者接受并喜爱,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能够作为一份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来记录人类的历史。“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的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所有人心中得到共鸣。”受到西方观众鼓舞的德·巴盖渐渐萌生这样的念头,如果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人们都能欣赏到自己的收藏并有所收获,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他带着这批家具回到中国,先后在北京故宫和南京博物馆进行展出。在中国,德·巴盖从来不曾感觉到陌生,也不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他曾花了多年的时间踏遍中国所有的地方去寻找艺术品。有一次他来到四川,那里的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前世是个中国人。他也相信命运中一定会有些幸运的巧合。如果当初真的在明朝生活过,他更愿意相信“我那时一定是个苦力”。
德·巴盖的侣明室收藏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现在明式家具也已为世人熟知,德·巴盖却依旧觉得自己能做的还很有限,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会一直投身于明式家具的收藏中”。
对话菲利普·德·巴盖
Q——《艺术商业》
A——菲利普·德·巴盖
Q:您认为收藏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A:发自真心的喜爱并且不断学习研究,对于收藏家很重要。而将收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投资工具,这样更有意义。收藏代表着激情、美学和学术研究。不论付出多少努力,做出多少牺牲,都会因为艺术价值带来的乐趣而感到满足,从而在心中保证要让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到藏品的美。
Q:您收藏明式家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A:这一切都源于我第一次看见明式家具的经历:当时我被一件明式家具深深地震撼了,那件明式家具展现出优雅的线条、简洁的风格、高超的工艺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我认为这些都源于无与伦比的设计思想和木工技术。从此以后,我对明式家具的热爱就与日俱增。
明式家具是古典家具的美学高峰,它得益于独具匠心的设计和优质的木材。尤其是黄花梨木材独特的特性,使艺术家能够雕刻优美的线条。我曾踏遍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去寻找我想要的艺术品。对我来说,如果可以“不据有”,最大限度地让人们欣赏到自己的收藏并有所收获,是我很欣赏的收藏理念。我深信每一件藏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所蕴含的价值,远远大于作为私人收藏的价值。
Q:您如何看待明式家具居高不下的价格?
A:收藏品的价格是对家具真正价值的一种体现。只要是搞收藏,就永远没有便宜的东西。对我来说,家具的尺寸无足轻重,只要能达到家具的工艺品质和艺术美感即可。
明式家具独特的美感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且已经证明了明式家具对西方家具的传统和设计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影响之下,西方世界从工艺学向早期现代设计发展,例如现代设计师密斯·凡德罗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有明式家具的元素,这令我们倍感亲切。
Q:用一句话概括您的收藏经验。
A:不要从学术的角度去看这些家具,而是要从生活的角度来体验这些家具。
特约撰稿/吴思阳 编辑/杨列 摄影/才云 图片提供/中国嘉德、嘉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