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世纪,共有3亿件中国瓷在欧洲登岸;另外还有巨额瓷器销往东亚及东南亚各地。300年间,中国瓷器外销欧亚每年合计高达300万件,多数产自景德镇。这还仅是外销瓷的数量,如果再加上社会用瓷和烧废了的瓷器,其数量不计其数。而在这背后,瓷工的工作和生存境遇是怎样的呢?美国人罗伯特·芬雷在《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一书中记载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工的一些生存境况。
多样工种
各式各样的劳工、匠人为陶瓷提供原料和技术。按照工作类别,可以分为揉土、采土、碾石、劈柴、编篮、结绳、木作、五金作、制桶、制砖、造窑、修窑、制作匣钵、制作陶坯、拍打陶坯、制作模型、旋转陶轮、调釉、施釉、装器入窑、添柴看火、中介、包装、挑运、驶船。
专业工序
每件瓷器必须依次经过20名工匠之手,方才入窑进行第一回合的煅烧。至少有70名工匠负责为始烧出窑的白器抛光、彩绘、上釉,然后才回炉进行二次复烧。以花瓶上的菊花纹饰为例,首先由一位画匠描出花瓣的轮廓,然后由另一人负责画花梗,再换手由其他人添加其他部位和装饰。
学艺精专
清代督陶官唐英指出,为维持一致水平,避免参差,“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也就是描画轮廓、施色填彩各司其职,不准学习其他技术。
压力山大
无论工资高低,景德镇所有“制瓷工匠”,包括画工和珐琅匠在内,日子都极为艰苦贫困。若出了错误或未能及时缴件,往往还会受到主人殴打。遇到窑厂减产,邻近乡镇来的工人只好回老家求活,或留在城里的街上叫卖河产。
居无定所
1730年间,景德镇有位地方官眼见当地富商买下一间间店面和住宅,不禁抱怨多数富商都把这些住房租出去,谋取不义之财。老的、病的,不能工作了,全被他们赶了出去。
祭拜窑神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中国有个瓷神。祭拜窑神童宾的习俗始于晚明,起因是陶工为皇帝烧造大型鱼缸失败。据说皇帝提供了式样,要他们照样烧制。陶匠屡次回报无法办到,可是愈劝皇帝愈想要。官员全力催逼,以各种方式欺压陶匠。可怜他们耗尽家财、吃尽苦头,回报他们的却是无情的鞭笞。绝望之际,一名陶工奋身投入炉中,火焰立刻吞噬了他。结果,那一窑瓷器竟然烧得无比完美,大得皇帝欢心,不再逼他们继续。从此这名不幸的工匠就被视为英雄,升级成为看顾陶工的神明。
待遇微薄
普通陶匠:每制作26件一般器皿如碗碟等,可赚3文钱,这个数量称作一“板”,窑厂方面预期他每日产出100件。勤勉一点,每日若出6板,一年可达六两半银子,约等同农夫一年所得。
画工:一年收入为九两,最上层的技术则为十二两。一只寻常瓷碗售价十分之一两,约合一百文铜钱,上品甚至高达二两,约摸两千文,也就是等于一个普通陶匠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原因:劳工供应源源不绝,压低了工资。
窑工反抗
待遇严酷,工资吝薄,怠工、罢工、抗争的现象自不能免。15世纪初,景德镇曾有4000名工匠试图逃离,终究被兵士拖回工棚。1574年、1597年、1602年陆续发生抗争事件。1604年,一度因为朝廷需索比惯常更高,民窑起而抗议,放火把窑给烧了。
整理、编辑/黄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