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轮值CEO胡厚崑谈5G:一项革命性的工程 需开展跨行业合作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华为,5G,奥运会
  • 发布时间:2015-08-06 12:25

  自从登顶全球通信设备提供商之后,华为就致力于向业界诠释其“领导者”的角色。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提出“ROADS”标准,革新了传统电信业务的体验标准。而在日前举行的2015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上,华为一改以往在5G上低调的态度,推出全球首个6GHz以下的5G测试样机。更关键的是,华为轮值CEO胡厚崑抛砖引玉,就业界最为关心的5G话题,提出三点中肯建议,直击5G命门。

  这三点建议分别是,5G是一项巨大的颠覆性工程,产业界必须要有信心用革命性的技术进行颠覆性创新;加快跨行业合作,让5G的未来展现出更广泛的跨行业商业前景;呼吁政府和监管者为5G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频谱资源,扫清5G发展未来道路上的障碍。

  以往的华为更愿意站在运营商的背后,为其提供管道和业务解决方案。而这一次华为站在聚光灯之下,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方面是勇于承担起领导者角色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向业界传递华为会继续领跑5G之路的声音。

  处在关键节点 5G加速跑

  业界普遍认为,5G将在2020年开启商用,如今距离商用仅有5年的时间。

  “在过去不长的时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围绕5G的发展有许多新进展。可以说,通向5G的道路更为清晰了。”胡厚崑向记者表示:“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必须拿出点具体的措施来推动5G的进展。”

  无一例外,对于这个在未来扮演数字世界使能者角色的5G上面,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标准组织层面,抑或是产业界层面,都拿出了最大的诚意。

  未来,国家话语权之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ICT基础设施。因此,各国政府对5G都给予了战略性关注,并开始采取具体行动。

  韩国宣布将于2018年冬奥会推出5G服务,日本宣布将于2020年夏季奥运会推出5G服务;中国政府也为5G发展设立了明确目标,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IMT-2020 5G推进组,投入巨资推动全球5G统一标准,并于今年5月份发布了5G无线技术和5G网络架构白皮书;欧盟一直是推动5G发展的非常关键、活跃的力量,由欧盟发起的5GPPP研究项目群已在7月份正式启动。

  当然,5G的尽早商用离不开一个成熟的标准。目前,业界对5G采用统一标准已经形成共识,但标准的具体细节还有待标准组织进一步确定。各个行业组织也在积极推动5G的标准制定。

  全球移动运营商联盟(NGMN)在今年3月发布了5G需求白皮书,定义了5G的愿景、需求、技术和框架;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ITU也确定了5G的名称、愿景和时间表等关键内容,尤其是定义了5G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版的移动宽带、大规模机器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三个关键方向;移动通信最重要的标准组织3GPP也已经明确了5G标准时间表,将从2016年正式开始5G标准制定,2018年将产生第一个版本的标准。

  而产业界则更加热闹。所有的通信设备提供商都在布局5G战略,除此之外,包括谷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都加入5G大本营。终端厂商则已经投入到5G终端的研发中。显然,在5G这场军备竞赛中,企业都卯足了劲,尽早实现跑马圈地。

  从2009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建立第一个5G研究中心以来,华为就正式开启了其5G研究历程。截至2018年,华为预计将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发,并建立了超过500人的专家团队。

  “华为在5G上始终扮演着积极角色。一方面,我们与全球5G组织开展了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垂直行业围绕5G未来的跨行业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如汽车行业等。”胡厚崑表示。

  同时,华为还与全球各区域的领先运营商签署了多个5G合作备忘录,用联合创新、联合技术认证等各种方式共同进行5G研究,这其中包括中国移动、日本NTT DoCoMo、韩国LGU+等。此外,华为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顶级高校开展5G联合研究,已发表5G论文超过190篇。

  胡厚崑表示,2018年底前,华为将致力于5G标准化制定,2018年将率先与合作伙伴联合开通5G试商用网络,2019年推动产业链完善并完成互联互通测试,2020年正式商用。

  5G是一场革命,没有质疑

  革新还是革命,一直是困扰5G的话题。但胡厚崑坚定不移地指出5G一定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我们产业界一定要有信心在5G时代用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带来颠覆性的用户体验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认同5G技术的商业价值,否则我们的投资将有巨大风险。”胡厚崑向记者表示。紧接着,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言论。

  比如,虚拟现实和浸入式体验将成为5G时代的关键应用,这将使很多行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游戏、教育、虚拟设计、医疗甚至是艺术等行业。达到这一点,要在移动环境下使虚拟现实和浸入式视频的分辨率达到人眼的分辨率,这就要求网速达到300Mbps以上,几乎是当前高清视频体验所需网速的100倍。

  再比如,云存储正在成为越来越普及的应用。作为消费者,不仅仅希望可以高速下载,而且希望能够高速上传数据,可以将高清视频在一瞬间上传到云上,与他人分享。在5G时代,云存储速度可以像本地存储一样快。网络的上行速率将达到1Gbps。这比现有移动网络上行速率提高了100倍。

  此外,5G的时延将低至1毫秒,理论上可以被用于自动驾驶。但从汽车行业来看,仅仅1毫秒的时延是不够的,还要有极高的可靠性保障。所以,未来的5G技术,不仅要将端到端时延缩短到1毫秒,同时还要保障通信网络的高可靠性。

  “很显然,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这些革命性的体验需求。作为技术提供者,我们必须坚定地在新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尤其要在新的空口技术与新的网络架构上大胆创新。”胡厚崑再次强调,一定要保持破坏式创新的心态。

  目前,华为在5G技术创新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在空口技术方面,我们有信心在不增加天线、不增加新站址投资的情况下,将网络频谱效率提高三倍以上。”胡厚崑表示。

  当然,5G创新不仅仅是局限在技术领域,胡厚崑认为5G实际上是一揽子创新,包括商业创新和监管创新。

  深化跨行业合作

  华为全球联接指数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个连接,从人与人的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届时,5G将和现有的4G、4.5G网络一起,承载起1000亿个连接,成为使能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平台。

  不同于现在较为单纯的互联网应用,生态圈涉及的产业比较少。而未来的物联网一定是一个全范围内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每个行业之间都将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因此,对于5G网络来说,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能够提供一个开放式创新和合作的平台。

  “5G未来的定位和现有技术是不一样的。5G的技术应该是一种使能性技术,5G的网络是一个可共享的、平台式的网络,是整个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因此在发展5G的过程中应该用一种新的平台式的模式去发展。”胡厚崑表示。

  目前,ITU就定义了5G三个应用场景,每个场景背后都对应着非常广泛的行业应用。不同行业对5G技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未来5G技术的行业应用前景,关键在于5G技术和标准能否覆盖和满足不同行业个性化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尽快展开广泛、密切的跨行业讨论和合作,让5G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理解行业需求,让标准出来时就能充分反映各行业的需求。”胡厚崑指出。

  然而,如今的情况并不乐观。长期以来,通信行业采用传统的“烟囱式”创新模式,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围墙里进行创新,虽然多年喊出开放的口号,但是都是非常有限的开放。

  “5G时代,通信行业必须放弃传统的烟囱式创新模式,加大与垂直行业的合作力度,让5G关键技术和标准充分反映各行业需求。”胡厚崑表示,“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和其他行业应共同合作,尽快建立跨行业沟通平台和5G垂直行业示范网。”

  最后,胡厚崑呼吁,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尽快出台更积极、更具前瞻性的频谱分配政策,在今年年底召开的WRC-15会议上,各方能就5G频谱分配达成共识,协商出来一段6GHz以下不少于500MHz的频谱,为全球5G产业链发展铺平道路。

  链接

  华为5G里程碑

  2015年7月:5GPPP项目正式启动第一阶段,华为作为5GPPP的关键贡献成员,参与了5个核心项目,并领衔5个核心工作组。华为在MWCS2015上业界首发全球第一个5G低频测试样机,通过Sub-6GHz下的200MHz带宽实现10Gbps的吞吐率。

  2015年3月:华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业界首发全套新空口技术以及提出Network Slicing网络架构概念,新空口技术组件包括SCMA稀疏码多址、Filtered-OFDM非正交接入以及Polar Code极化码技术。

  2014年:华为先后宣布与电信运营商MegaFon(俄罗斯)合作,为2018年世界杯场馆提供5G网络覆盖,与Etisalat(阿联酋)合作为2020年世博会场馆提供5G网络保障,与LG Uplus合作进行5G联合创新研究,与Deutsche Telekom合作进行5G联合创新研究,与Singtel(新加坡)签署协议联合开展5G研发创新项目。

  2013年:华为在高频毫米波频段环境下实现115Gbps的峰值传输速率,刷新无线超宽带数据传输纪录。

  2011-2012年:华为演示5G基站原型机Ultra-Node,下载速率达到50Gbps。

  2009年:华为开始5G研究。

  逄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