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议题的对外传播效果观察
- 来源:对外传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亚投行,对外传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1 15:34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作为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政治经济合作项目,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主体意识,推进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标志性新闻议题。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131篇)、《纽约时报》(86篇)、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站(以下简称“BBC”)(12篇)三家媒体自2015年3月12日至4月15日关于亚投行的新闻报道,分析其报道框架及彼此的框架对话,藉以观察在新一届政府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外交语境下,中国媒体在国际合作议题中对外传播的新趋势与实际效果。
一、三家媒体报道的阶段性发展
亚投行的筹建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核心议题,媒体报道重点也随之改变。按照时间顺序,截至2015年4月,关于亚投行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4日-2015年2月28日):亚投行项目处于筹备阶段,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国家于2013年10月24日在北京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这是重要的起始点。
第二阶段(2015年3月1日-2015年3月31日):2015年3月12日,英国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此后,各西方大国纷纷提交申请。《纽约时报》有4篇文章报道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消息,其中《U.S. Urges Allies to Think Twice Before Joining China-Led Bank》(3月17日)正面表达了“美国敦促同盟国家三思而行”,美国虽未明确反对同盟国家加入亚投行,但表达了对亚投行管理的质疑。BBC3月13日的报道直言美国对英国加入亚投行一事表示“a rare rebuke”(严厉斥责),称英国加入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选择,且与美国讨论过。《中国日报》在此期间的大多数报道都在传达“中国欢迎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的态度。
第三阶段(2015年4月1日-2015年4月15日):这一阶段申请加入的国家陆续通过资格审查成为创始成员国。值得注意的是,4月13日台湾的申请被中国拒绝,之后以普通成员的身份申请加入。三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有不同的侧重。《纽约时报》报道台湾会坚持用“Chinese,Taipei”加入亚投行。《中国日报》对台湾报道的比例最小,多为美国对待亚投行态度的变化以及对亚投行发展现状的描述。BBC则多援引中国官方发言,报道内容为大陆欢迎台湾以正确身份加入亚投行。
二、《中国日报》的对外传播话语建构
《中国日报》在2015年3月12日至4月15日关于亚投行的新闻报道涉及五个基本主题:
(1)申请过程。不同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进展是所有亚投行报道的基本出发点,报道高频率地呈现了不同国家加入亚投行的事实、原因。
(2)美国同盟的态度。美国重要盟友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纷纷申请加入亚投行或表示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意愿。
(3)台湾问题。《中国日报》对台湾的报道始终保持同一框架:大陆欢迎台湾以正确的名称加入亚投行。
(4)亚投行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中国日报》的报道将亚投行的建立定性为对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补充,现有国际经济体系主要提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
(5)中美对话。美国质疑亚投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重演,中国则寻求舆论支持,《中国日报》以多篇报道表示这些质疑是毫无根据的,并以各国对亚投行积极响应的报道回应美国。
三、BBC、《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框架比较
通过对BBC、《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亚投行的报道框架进行比较,发现如下特点:
1.利益耦合时的框架共鸣
在此次亚投行议题报道中,BBC和《中国日报》在“申请过程”和“台湾问题”中呈现出相同的话语框架。
在“申请过程”的主题中,BBC共有4次反复出现了关于亚投行本身情况介绍的叙事框架,且前后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前期的新闻报道中,BBC对于亚投行的描述与《纽约时报》基本一致,将亚投行与其他国际金融组织比较。而后期BBC针对亚投行自身情况的话语特征与《中国日报》产生共鸣,BBC报道更加注重亚投行自身体现的价值,呈现出“宣传”的语言特征。在申请过程中,BBC后期对于“亚投行”组织本身关注的转变,呈现出和《中国日报》相似的框架。这虽然与英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但从国际传播角度层面分析,《中国日报》的叙述框架能与BBC的叙事框架产生共鸣,亦是值得肯定的一次对外传播实践。
另外,在“台湾问题”的主题中,不难发现,中国外宣媒体对此较为谨慎,但这个话题却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BBC的立场态度和叙述框架与《中国日报》相似度甚高。BBC在台湾问题的主题中表明,台湾由于没有合适的名称加入亚投行而被拒绝。BBC亦两次引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的公开发言“台湾申请加入亚投行需遵循一个中国原则”(3月31日),“中国欢迎台湾以合适的名称申请加入亚投行”。在这一主题中,BBC和《中国日报》有惊人的相似,虽不可否认国际政治对此的影响,但中国在此次议题构建上清晰地向国际媒体表达中国的话语框架,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2.话语争夺中的框架冲突
在亚投行的议题上,《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出现明显的框架冲突,即在共同议题的讨论上,两家媒体的回应没有得到对方的引用,相同议题出现了不同的叙事框架。这一现象在“中美对话”和“台湾问题”“亚投行与其他组织关系”的主题上尤为明显。
在“台湾问题”的主题中,《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的框架冲突最为突出。《纽约时报》最早在3月26日的报道中称,台湾有兴趣加入亚投行却一直未受到邀请,报道转述马英九言论称不能被动等待,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纽约时报》在解释大陆和台湾关系时称,中国认为台湾是一个叛逃(renegade)省份,大陆一直尚未排除使用武力获得两岸统一的可能,若台湾宣布主权,中国将拒绝承认其在任何国际组织的合法身份。并且,《纽约时报》的报道信源部分来自香港媒体,多间接援引台湾政要的公开发言,并从历史上对台湾问题做了较多篇幅的梳理,将两岸现状归因于1949年内战两岸遗留的主权问题。
在“中美对话”的主题中,《纽约时报》反复报道美国政府对于亚投行“管理标准”和“环境和社会保障”的忧虑。在议题发展的第一阶段,《纽约时报》在不同国家申请加入的事实性报道中,都会提及亚投行是中国主动传播“软实力”的表现,并多次转述美国政府的忧虑。而对于中方回应的关注,如亚投行多边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对此回应的“结构精简”“廉洁”和“绿色”等,却较少提及。
在“亚投行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上,亚投行一度被舆论认为是中国主导的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的挑战。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框架中,亚投行就被视为中国提升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报道多次引用不明来源的“竞争威胁说”,将亚投行视为对现存金融组织的竞争和挑战。
3.舆论困境中的沉默框架
在亚投行项目中,英国受制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处于两难境地。为此,BBC的报道框架呈现出灵活的动静态结合。上文提到,BBC在“亚投行申请过程”的叙事框架中呈现出前后期的转变。而在中美关于“亚投行管理标准和透明度”等问题的对话中,BBC竟也有趣地出现“沉默框架”,即仅仅引用他者的信源,本身却不进行任何立场的表态。
BBC的新闻报道既大篇幅引用美国对中国的质疑,比如“美国将中国的努力视为削弱美国在国际银行体系影响力的策略,美国说服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与亚投行保持距离,也对亚投行运作的透明性和监督体制表示忧虑”(3月13日),同时也用一篇报道(《China media: Asian bank》)总结中国对美国质疑的回应。至于英国和BBC本身的立场,则讳莫如深。在国际舆论的困境中,“沉默框架”的出现,亦不失为BBC明智的应对。
总之,在亚投行议题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构建”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即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以传播中国为核心,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任何国际传播的努力都会触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同力量的利益博弈。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把握国家之间利益的契合点,甚至借传播实践来平衡国家间利益,才能在主体构建的立场上维护和发展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方若琳 苏幼真 张峰铭 卢凡 徐桂权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