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育儿Style大碰撞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育儿,保姆,婆媳
  • 发布时间:2015-11-16 14:24

  孕育生命是人类的本能,孕育的过程也是一场关乎于生命的神奇之旅,随着小生命的降临,我们本能的思考着,如何让我们新降临的生命更加充满力量、更加恣意丰盈。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我,也不断交流、借鉴。是的,生命的成长是彼此间的不断互动、不断交流的结果。只是,在宽大无比的草原上,我们该如何交给我们的小生命一个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呢?这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一起来看看吧!

  育儿,是一种怎样的角逐?很多次,来自身边你数不清的“声音”,这些“声音”关于婆媳间的隔代育儿,关于夫妻间的育儿分歧,又有关于亲子间的不同观念。不知不觉之中,育儿成了你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角逐,甚至大到我们去孜孜不倦地声讨来自学校、来自社会的不当之处,这场角逐到最后成了一种在摸索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又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外国的育儿方式,学习他们给到孩子恣意成长的自由和空间,然而却又时常迷惑,这种方式真的对吗?它真的适合我们用在自己的育儿方式中吗?

  鉴于此,本期策划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外育儿的大课堂中来,一起来看看我们孕育的过程和养育孩子的方式和国外有哪些不同之处?她们如何呵护新生命?东西方育儿观又会有哪些碰撞?

  育儿,是一种怎样的角逐呢?期待在这里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外国妈妈是怎么育儿的?

  对于外国妈妈的育儿方式,我们道听途说过很多,她们真的是我们听到的那样吗?让我们还原“事实”,看看“事实”中的她们是如何育儿的?当然,你也可以“点赞”,抑或“评论”。

  产检

  在美国,首次怀孕且无健康风险的女性从怀孕第12周开始产检,每月一次,直至产前最后一个月。此时医生会根据妈妈和宝宝的情况要求每周或每隔一周来院复诊。通常医生和助产士都会建议孕妈妈服用含叶酸的孕妇维生素。和中国一样,美国医院每次复检都会检查妈妈的尿液和血压。只要孕妈妈的血压正常且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合理范围内,医院就不会限制孕妈妈吃特定的饮食。

  赞★

  评论:

  嗯,这点和中国还是挺像的。——lovejoy

  希望整个孕期血压及葡萄糖含量在合理范围内。嘿嘿。——巴拉巴拉

  生产

  美国大部分孕妈妈会在选择好医院的同时就选好医生或助产士,她们会根据产房设施来做出决定,因此即便是小医院也会为此而提供舒适的环境以及最先进的技术。许多孕妈妈希望在浴缸里生产,以在不用药物辅助的前提下减少分娩的痛苦。

  赞★

  评论:

  相比而言,中国妈妈就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了。——彤彤

  我也希望在浴缸里生产,不过身边没有这样生产的。——一片蓝天

  家庭结构

  近年来,美国家庭成员平均数量正有所下降。许多家庭的孩子数量都不超过两个,但是还是会有家庭想要生更多。通常,美国大多数家庭都没有长辈(祖父母)帮忙照顾孩子,这和中国截然不同。美国家庭周末和节假日都会进行家庭聚会,很少会雇佣“阿姨”(保育人员)。事实上,很多家庭都会把学龄前的子女送到日托班。上学后,还会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直到自己下班可接手照料。

  赞★★

  评论:

  虽然二胎政策放开了,不过我觉得中国家庭成员的平均数量也不会有很大的上升。——一一的梦想

  美国家庭周末和节假日都进行家庭聚会,这点我们确实需要学习。——猫猫的苦恼

  喂养

  美国CDC2013报告称,宝宝出生头几个月被母乳喂养的人数比例为77%,但半年后这一数字则下降到了49%。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很多妈妈上班后不久就得给宝宝喂配方奶作为补给,并且会发现少喂后奶水的量也大大缩减了。因工作压力致使妈妈奶水减少,从而只能用配方奶作为补充,这很常见。实际上,美国孕妈妈在产后离开医院前,催乳师都会前来探望妈妈,指导其哺乳。如有困难,她们则会和妈妈一起努力,直至顺利哺乳。有时还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来帮助妈妈把乳头准确地放进宝宝的嘴里。

  赞★

  评论:

  看来职场妈妈在哪儿都有母乳喂养的烦恼。——咿咿呀呀

  催乳师确实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指导,热情的态度也很重要。——屁颠点点

  配方奶

  美国市场上的“配方奶粉”,价格非常昂贵,相对而言廉价品牌比较畅销,但只有少数品牌适用于有过敏反应的宝宝。父母们通常会尝试不同的品牌,将宝宝最喜欢、营养最丰富的奶粉作为最终选择。在美国,当宝宝一周岁时,医生就会建议用脂肪牛奶代替配方奶粉,甚至是低脂牛奶。当然,这得视其体重而定。满一周岁后,也可以给母乳喂养的宝宝喂牛奶。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给6个月大的宝宝喂米粥,之后便可慢慢吃食物,不过开始阶段以蔬菜浓浆为宜。美国有多种有关宝宝饮用米粥之后的可选食物及其种类的理论,但蔬菜是广受青睐的第一选择。

  赞★★

  评论:

  在喂养上还是有所差异。——旋转木马的笑

  看来美国宝宝不光多食肉类,原来更多的是食用蔬菜。——点儿

  早期教育

  在美国,当孩子长到至少4岁时,父母才会将其送到早教机构。老师建议孩子从认识颜色、数字和字母开始。这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令人欣慰的是,可能有多家知名的早教机构分布于多个社区,而不是全美只有一家。学校采用的课程深受欢迎,而蒙特梭利教学法更是被众多家长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之举,但该教学法并未得到普遍推广。

  赞★★★

  评论:

  我也比较认可蒙特梭利教学法。——Baby boy

  关于早期教育上,值得借鉴和反思。——悠然贝贝

  大小便

  在美国,大多数父母使用一次性尿布,少数使用可再用尿布。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宝宝两周岁时,开始如厕训练。但有的宝宝会提前产生这种意识,有的会延迟一些。很多妈妈会使用一种叫“训练内裤”的特殊加垫内裤,其独特之处在于只在中间添加了衬垫。训练过程中,宝宝仅使用这种内裤,每次坐在便壶上大小便均有奖励。一般情况下,最多3~5天就可以成功。即使宝宝白天进行了如厕训练,还是有父母喜欢在晚上给他们用尿布。此外,很多父母还会与宝宝一起看相关的书籍和视频。

  赞★

  评论:

  在尿布上,我还是比较崇尚中国传统的可再用尿布,既环保又舒适。——蝶儿飞飞

  如厕训练的方式上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蒙蒙的笑

  婴幼儿保健品

  美国的儿科医生除了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要求有些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外,一般不会推荐常规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根据美国医学学会的观点,健康儿童如果饮食合理、多样化、常晒太阳,是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美国的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比没有补充的同龄儿童有超量的维生素A、锌和叶酸;另一个抽样检查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2~18岁的儿童有过量的维生素A、C、铁、锌、铜、硒和叶酸。

  赞★★★

  评论:

  我还是坚信不要轻易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乐乐的乐

  饮食多样化很重要。——莎儿

  家庭与事业

  美国政府对低收入的妈妈一族给与福利补贴,但这些政策(如:儿童护理、食物、医疗保健和教育补助)仅覆盖个别地区,其中有些政策并不是针对年轻的妈妈们,而是面向所有的低收入群体。申请程序以及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非常费时,也显得有失面子。由于美国经济复杂多变,全职妈妈是非常罕见的。很多妈妈会在生育后休假数月或一年,然后返回工作岗位。

  赞★★

  评论:

  职场家庭很难两全。——女神经的幸福

  做妈妈确实不容易。——花开半夏

  美国儿科学会的那些传说

  当我们大致了解外国妈妈是怎么育儿以后,我们又会疑惑了,美国的儿科学会医生们他们所一次次循证而来的育儿理论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们采访到了获得了美国儿科学会专业资格认证,现任和睦家医院儿科医师的丰艳大夫,看看西方育儿现如今的变更信息是怎样的?你又知道多少呢?

  关键词:关于维生素D的补充

  维生素D补充的标准建议是美国儿科学会在2003年提出的,在此之前还是非常不被人重视的。2003年开始就建议纯母乳喂养的要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400IU/天,纯奶粉喂养的孩子每天如果能喝到800mL以上就不需补充维生素D,如果喝不到这个量,需要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补充的基本标准是以D400IU/天为标准,如果母乳喂养的孩子,可以通过外源型的形式来补充,像伊可新、纯的维生素D,当然纯维生素D更好一些。

  关键词:关于加铁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再添加辅食,在此之前母乳里含的铁,或者是奶粉里所含的铁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以其他食物来补充铁。在开始辅食后婴儿吃奶量有所下降相应的铁入量也减少,所以需要适量补充外源性的铁,如加铁的米粉。还建议婴儿在9个月左右做一个血红素的筛查以判断是否有缺铁性贫血。如果确定有贫血就要用铁剂来治疗了。如果哺乳妈妈是素食者,那妈妈自身应该补充其他的维生素,以防婴儿发生其它形式的贫血。

  关键词:过敏食物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添加辅食以碳水化合物(如米粉或燕麦粉),蔬菜或水果然后蛋白质为顺序开始。过早给孩子添加蛋白质容易让孩子致敏,对于水果也是一样,热带水果,如:芒果、木瓜、菠萝、火龙果都是容易致敏的水果,这些东西我们不建议在孩子1岁以前接触,最好是在1岁或1岁半以后再接触。很多人认为尽早的让孩子接触多种的食物会更好,事实上是相反的,尤其是有对有家族性过敏史的婴儿。在孩子免疫系统还不是很稳定、很成熟的情况下,应该是尽量少种类食物的接触。1岁以前接触的水果以苹果、香蕉、梨为主就可以了。相对而言蔬菜让孩子致敏的要少很多,而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鸡肉、牛肉、猪肉为主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宜过早接触。

  关键词:海鲜类的添加

  带壳的海鲜非常容易让孩子引起过敏,即使现在看不到任何过敏反应,也可能会把身体致敏,以后引起很多过敏性的麻烦,比如会增高过敏性鼻炎以及哮喘的发病率。事实上,在短短的几年这些病的发病率在中国增加了很多,这可能和过早添加蛋白质类食物有直接关系。带壳的海鲜最好是在孩子1岁半,甚至是3岁以后,尤其是有家族性过敏史的孩子。

  关键词:关于日晒

  生活中,我们常常鼓励带婴儿外出日晒,美国儿科学会认为6个月以下的孩子出去时应该给婴儿戴帽子,或者把婴儿推车的挡光板拉开,不建议直晒。直晒在炎热的气候不仅仅对婴儿的皮肤伤害很大,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出去的时候建议给婴儿带有UVA、UVB防护的墨镜。

  关键词:如厕训练

  科学的做法是宝宝最早在18个月开始如厕训练,因为这个时期是排尿反射弧的形成时期,而如果是在反射弧没有形成的时候训练是没有意义的,生理上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训练是很失败的尝试。孩子一般在3~4岁之间大便、小便都能训练好。对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18个月就可以开始训练了,但是训练的时候还是由孩子来告诉家长他要上厕所了,而不是由家长告诉他现在该上厕所了,这应该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要求。

  关键词:行为训练

  行为的训练对于孩子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美国,孩子在能开始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就要坐在高椅子里就餐,拿别人的东西时要得到对方允许,说话要用“请”和“谢谢”。这种训练对孩子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是有很好的影响。我们从小就要告诉他们,这个社会是有秩序的。另外,中国和美国在就医上有很大不同的是,中国的现状是在没有建立医患关系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看病的过程。医患关系在看病之前一定要建立起来,所谓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之间承诺相互信任。很多医患矛盾就是医患关系没有建立起来而引起的,我找你,但是我并不信你,医患关系的定义在中国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关键词:循证医学

  现代医学要讲究循证医学,就是说任何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要依据循证的结论来进行。循证医学的结论是通过多中心的统计来的,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比如说哮喘怎么治疗,每年或者每6个月美国过敏及肺科学会都会有更新,比如不同年龄的哮喘怎么预防、怎么治疗。比如之前我们用口服药来做哮喘的预防,现在建议用吸入的激素类药物,这些更新都是我们不断在进行的,而这些治疗方法的更新,都是循证而来的。在医学上现在没有“我”了,只有“我们”,所以我们只依据循证的结论来做统一的诊断和治疗。再比如说我们中耳炎怎么治疗,半年、一年,或者是更长一点时间,我们都会有更新,因为我们不断地根据循证的结论改进治疗。包括很多肿瘤的治疗,以前用的是这几种药,现在循证结论出来以后,其中可能有某几种药要换掉了,或者剂量有所调整,这就是循证的结果。为了确保病人能得到最新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医生需要每10年考一次,这就要求医生必须要知道这时时更新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患者。

  丰艳: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师,获得了美国儿科学会专业资格认证,并在常规健康护理、疾病预防以及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获得了基本生命支持(BLS)、高级心脏复苏(ACLS)以及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NALS)认证证书。

  中外智慧实践大课堂

  在当今,育儿智慧,来自于中方、西方的各种育儿智慧,让我们看看,碰撞之下,智慧父母们是如何做的?

  育儿观点:

  尊重孩子,发挥自由独立

  3岁以上的孩子,拥有敏锐的听力、观察力,还有超级丰富的想象力,有极度敏感的自尊心和平等意识,更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保护好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想做的事都让他去做。欢笑、游戏和乐舞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把给孩子读书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不强迫孩子背诵、学字和学英语,让孩子的大脑通过爱、游戏、玩耍极大开发,这是顺畅终生的最佳保证。

  @李锰: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教研中心主任,因此对国内外的教育现状比较了解,有着自己“砖家”的思考方式,但是也像很多家长一样,为了孩子的上学可以搬家。家有一宝,是位能够上蹿下跳,个性独立的公主。

  自述:由于我的孩子读了国际学校,当时选择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类学校十分关注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与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一致。不会因为家庭和学校在理念上的差异给孩子造成无所适从。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而不是只读老师指定的书面或者所谓的经典书籍。

  另外,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使其形成每一件事都依赖成人的习惯,先自己解决,不明白再找大人求助。分析问题时,要求孩子去想想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把所谓标准答案背下来。

  比如在小学的单元教学过程中,讲到服装布料,老师会准备各种材质的布料,叫同学试验究竟哪种布料能防水,通过动手,孩子会有自己的答案和解释。而不是叫孩子们背下来这种材料是防水的,那几种不是防水的。

  育儿观点: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足以说明孩子早教之重要,尤其是孩子0~3岁,但这个时期真正能得到父母重视的却少之又少。即使到了3~6岁,认为孩子不要学习的家长也不少。一来二去,孩子的0~6岁绝佳启蒙期就被无知的浪费掉。3岁,孩子的大脑发育完成60%,6岁发育完成80%,12岁基本发育完成。三岁以前的教育,一年顶十年。随着孩子的长大,吸收知识营养的能力就会逐渐减弱,所以在婴儿、幼儿时期,不假人手,自己带孩子正是新型全职父母的智慧之选。

  @霖霏家:全职麻麻,无论是教学理论,或是实践,还是厨艺,一切都围着孩子们进行,但不失自己的个性与见解,是家长圈里的知名“公众人物”。

  自述:我们家一直没有用保姆,一开始觉得特别辛苦,后来发现,没有保姆对孩子有很多正面影响。比如,孩子有个更加稳定的环境,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更好些,孩子会有个更好的家庭观念,孩子知道妈妈要做家务,爸爸也要帮忙,知道保持家里的环境卫生。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自己来维持这个家的一切。现在孩子大了,慢慢也能帮很多忙了,更不需要保姆了。

  当然,前提是自己可以担当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保姆,特别是带孩子,一定要亲力亲为。

  教育方面,我不会采取什么事情都鼓励的态度,该鼓励的鼓励,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但是遇到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还是要提出来,给出他们建议,指出问题所在。一味地鼓励,会让我们家长言不由衷,孩子也没有办法面对真实的环境。

  我家从不主动办Party,虽然我们两个孩子的学校环境偏西式,但我们家还是更喜欢以家庭为主的聚会方式。特别是为孩子,办Party这事就很慎重,随便聚聚,孩子一起玩玩儿没有问题,我支持,但是我不会大费周章的为个生日办个主题Party。老大一直到12岁生日,我们才为他办了一次比较大点的生日聚会,大家一起去玩了CS。

  育儿观点:中西合璧,无往不利

  关注孩子的阅读、绘画开发,绘本、童话、游历,让孩子的眼界一级级递增。

  特别是女生家长,做孩子的知心人,等孩子再大一些,将自己的烦恼、观点和忧虑与孩子适度交流,同时当好孩子的倾听者,放手让生活教育孩子。相信孩子能体会到生活的点滴,睿智而又丰富的生活。

  智慧育儿所教养出的孩子将是身体健康的,心态阳光的,事业有成的,将是爸妈的知己、朋友、永远的支持者、永不变心的好伙伴。

  @妞妞妈:某研究机构高级工程师,不失西方生活学习经验,仍然坚持让孩子奉行“接地气”的教育方针,但是,她也是个有主张的麻麻。

  自述:因为工作关系,妞妞跟我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多,尽管她在这里很开心,每天都重复着“吃喝玩乐”的主题,但毕竟我们还要回国,在中国完成她的教育。既然是中国的根,那么从小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是正确的,而且,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很多智慧还是可以借此传承的。因此,我接受并选择的是一种开放式的中国教育。

  我们给孩子选择的小学,是所公立学校,但是却以“快乐教育”著称,在这里,除了日常的学习,更多讲求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

  例如上周末,语文作业的内容是,要求A4纸一面写成语,另一面画画,还要上台前给大家讲解一遍这个成语故事。我曾建议妞妞写“七上八下”,因为画画容易,只要汉字的八上面写个七字就行了。不过妞妞思考后,觉得我的建议太屌丝,并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成语中,认定了“滥竽充数”,认为其最有技术含量。连画带排练,足足弄了整个晚上。

  看!这就是在现代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下,老祖宗的智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文|visa

  误用了的外国育儿智慧

  我们知道中外各有各的育儿智慧,爱的教育就是要汲取好的精华,交给孩子一切美的教育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误用我们以为中的育儿智慧。那么,我们如何真正的汲取精华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爱妈妈在英国的7年,她所看到的外国妈妈育儿的真正智慧,帮我们澄清我们误用了的育儿智慧。

  来到英国以前,对英国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翻译片里:绅士,古板,严肃。我们的第一个落脚点在伦敦,那时只觉得这个都市即深沉又奔放,原来“文化冲击”是这样的感觉。三年后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搬到了一直向往的剑桥,一年后我们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忽然间,简单平淡的生活向我们敞开了另一个大门,朋友一下子多了起来,社交场所也一下子开阔了起来,生活也慢慢地变的更加真实了。

  我这才有机会真正地了解英国人,这里很多人即使不信仰上帝,也相信宇宙是有造物者的。他们会疯狂地热爱着某项体育运动,也会静心地漫步在用七天时间也看不完的博物馆里。他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却有着各种另类的爱好,比如学开飞机、潜水。我时常想,这样的人们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呢?

  误解的智慧一:哭睡

  以前道听途说地知道英国人养的孩子很独立,这与他们对待婴儿的方法有关,他们让婴儿自己哭睡,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有出入的,婴儿在6个月前都是备受百般呵护的,6~8个月大时才开始训练他们自己入睡。这里的父母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遵照书上的时间安排,这个方法对于奶粉喂养的婴儿很有效果;还有一种就是随婴儿自己的生物钟,在这个基础上延长每次喂母乳的时间间隔,大概以1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每次多延长15分钟,直到他们可以自己睡整夜。即使是让他们哭,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开始哭,5分钟就要进去安抚他们一下,然后延长到10分钟,然后重复这样的安抚,而且每次安抚时,用手轻轻地抚摸他们,但不抱他们。

  误解的智慧二:爬

  在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爬,我妈妈开始着急了,让我用宽布带缠在女儿的腰上,拎着她练习爬,开始两次她还爬了几步,第三次时,她干脆躺着不动,说什么也不起来。直到10个月大时她才开始爬,然后在几个星期内,连爬带站地一起进行练习,到1岁左右她会走路了。我的很多英国朋友听到这个经历后都觉得好笑又不可思议,他们都是很自然地让宝宝以自己的速度成长,这种做法在英国几乎是被杜绝的,因为宝宝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长好,那样做只会影响整个骨骼的发育。误解的智慧三:多吃肉类英国的孩子普遍长得壮实一些,我以前觉得除了跟基因有关,就是他们的营养更丰富,比如每天一定会吃很多肉类才会长得那么结实吧。去过几个英国朋友家里吃饭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原因。当然,基因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很重视宝宝吃蔬菜,肉类并不多,而且会给宝宝吃很多不同的谷类。吃蔬菜时,只是简单地蒸或煮,让宝宝品尝各种蔬菜天然的味道,从4~5个月开始加辅食开始到1岁左右,才会给宝宝加盐或其他的调料,从味觉上激发宝宝的智力。

  误解的智慧四:学习越早越好

  虽然住在英国,但常常会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中国父母为培养孩子花费的一片苦心,我甚至听说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每周要上演讲课,还要学乐器。没错,莫扎特是3岁开始学钢琴的,但那是因为他自己想要学,而且是他父亲在教他。英国的孩子大部分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5岁以前几乎是玩过来的,寓教于乐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用把他们拴在板凳上背诵乘法口诀,玩过家家开商店卖东西,让他们自己去算。也不必让他们学习古诗三百首,给他们唱有押运的童谣,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语言的奥妙。更不要教他们一笔一画地临摹,给他们蜡笔和纸张,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趴在地上,画出他们心里的感受,英国真正的课堂教育是从6岁才开始的。

  误解的智慧五:夸孩子

  平时出去玩,经常可以听到有妈妈对孩子说:谢谢你刚才配合妈妈,你真是个好孩子,或者谢谢你没有浪费食物,谢谢你刚才安慰妹妹,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等等。我注意到,每次他们称赞宝宝时,都很具体地列举宝宝值得赞扬的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说你好乖一类的。而当宝宝做错事时,很多英国的父母们也不依不饶地就事论事,经常有宝宝踩到或碰到其他的宝宝,父母一定要让自己的宝宝说对不起,才肯让他们继续玩,甚至有人给宝宝零食吃,他们也一定要让宝宝说谢谢。

  这样做能让宝宝在早年就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接受和喜欢的,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还有更重要的是懂得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误解的智慧六:惩罚孩子

  英国父母虽然在某些时候会很严肃认真,但在惩罚孩子时却很“慈悲为怀”,至少我没见过任何一个父母会体罚孩子的,他们爱孩子,爱的表现方式是教孩子及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种与大人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宝宝们也初次尝到完成一件任务的满足感,也会想要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也许英国人个性中的独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

  总结:

  养育孩子除了要依照科学,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孩子,父母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毕竟每个时代对教育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也培养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孩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同理,也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宝宝。就让爱为我们导航,用心给我们能量,美味给我们力量,努力培养出健康,快乐和幸福的小精灵吧!

  文|杨堡棋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聂红 美编|张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