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防卫心过强怎么办?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交,自我防卫心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6 14:51
当年幼的孩子初入“社交场”时,家长最担心的恐怕莫过于孩子“吃亏怎么办”。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原来总让家长担心会“吃亏”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强势”,甚至都不敢有小朋友和他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孩子的“自我防卫心理”过强了,那究竟该怎么办呢?来听听本期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这些场景,你熟悉吗?
虽然,自我防卫是人的本能之一。但若防卫心理过度,就会让人产生“不好接近”甚至“有攻击性”等不良感受。
来看看以下这些小朋友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吧,你家孩子是否也曾有过?
表现一 妈妈带涵涵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同部门的叔叔无意中看了涵涵一眼,涵涵以为叔叔是在瞪他,立马横着眼睛瞪回去。
表现二 甜甜不论在游乐场还是幼儿园,只要是自己玩过的玩具,就不许别的小朋友拿,妈妈不论怎么和她说,都没用。
表现三 幼儿园里自由活动时,别的小朋友和贤贤打招呼,轻拍了他下,结果贤贤以为对方是在打他,抡起小手就和他打了起来。
表现四 珊珊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特别在意自己的东西,不论是玩具还是书本,只要看到别的小朋友靠近自己的东西,她就会跑过去一把拽走。
“自我防卫心理”过强,家长要反省
孩子过度的“自我防卫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和家长长期的教养方式有关,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早期获得价值观的主要对象。若家长传递的信息不当,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经常告诫“别人打你,你就打回来!”
面对弱小的孩子,当你发现他所处的群体中多半都是比他“强大”的孩子时,你是否很担心他会被“欺负”?是否会对他说“如果被打了,就一定要打回来”,尤其在你发现他不知“还手”时,是否会更加“痛心疾首”地强调这个观点?如果你这样做了,就可能让孩子自动提高“防卫心理”。
虽然,你的初衷可能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受欺负,但是对于缺乏社交经验的孩子来说,有时候难以把握评判是否被冒犯的尺度。而家长平时过分强调安全与自我保护,会让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不恰当的防卫心理,比如对方只是轻拍你一下,想和你打招呼,你却觉得对方是在打你;或对方只是瞅了一眼你手里的书,你却觉得对方是想要抢你手里的书,而出现一些过激的反应。
对孩子保护过度,不让别的孩子“碰”
带孩子出去玩时,看到别的孩子不小心推了自家孩子后,连忙将孩子护到一边说:“不能推我们哦。”或者经常对周围的孩子说:“我们是小弟弟/妹妹,不要欺负我们哦。”孩子本来是出来开开心心玩耍的,但大人的话却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别人可能会欺负我”的想法,从而防卫心理升级,别人不小心的碰触都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侵犯”了。
社交中,有过不愉快的体验
家长习惯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对孩子的一些受挫情绪又不予理睬和疏导,也会导致孩子因为缺乏社交安全感,而提高自我防卫心理。比如,家长强迫孩子分享玩具,而分享的玩具又被损坏时,孩子肯定会感到难过或者愤怒,如果家长对此忽视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会让孩子因物权被侵犯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这种情绪记忆会一直伴随孩子,在未来的分享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要防止事件再次发生而拒绝分享,即使分享也会时时提防,并用最快速度收回。
这种负面情绪干扰,同样也会出现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比如某次事件中被对方伤害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会让孩子讨厌和相似的人交往,并在这些特殊场合表现出过强的防卫心理。
引导孩子走出“过强防卫心”的怪圈
1.家长要正面引导孩子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所以,家长必须摒弃“只要孩子不吃亏,怎么都可以”的思想,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要为孩子做正面积极的解读,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理解与信任他人。
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和睦相处,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及时抓住情绪事件、随时随地进行引导
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往能力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也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更多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成人要抓住教育契机,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主交往能力。尤其是孩子遇到交往冲突的时候,家长需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处理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建立交往愉悦的体验。例如,当孩子因为玩耍发生冲突而来找家长哭诉时,家长可以蹲下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我想他可能不是故意的,因为你们刚玩得很开心。”然后鼓励孩子正面告诉对方:“我已经不痛了,但请你不要再这样对我了,我们继续玩吧。”如果家长骂自己孩子太娇气没用或者骂其他小孩太坏都不利于培养心胸开阔的孩子。
平时和孩子共读一些关于营造温暖、关爱的儿童文学作品,并让孩子参与讨论。当然,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一些与孩子行为类似的故事,跟孩子一起分享与讨论,也会有很好的收获。
3.培养孩子同理心、鼓励孩子体验对方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培养同理心,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在老师或家长的提示下,把已经发生冲突的状况进行重现,让双方重新在情节中来体会、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从而重新判断自己的行为,辨别对错。
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或者老师应该明确说明彼此的感受,说明对错,并让彼此按照正确的方式再来一遍,从而让孩子对事件具有正确的解读,同时情绪也得到了合理的处理。
4.给孩子创造充足的交往时间和空间
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是在环境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形成。因此我们应关注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流,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情景中,学会善待和宽容,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例如,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到户外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小朋友,让孩子在尽情玩乐中,体会到放下防卫、结识好朋友的乐趣,让孩子渐渐消除防卫心理。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应酬,让孩子处在人多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人,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放下防卫、走出狭隘、增长见识,还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文|艾米(“小船长情商成长乐园”课程顾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平燕婷 美编|徐燕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