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作战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电磁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46
摘要:院校作战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目标要求,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部队任职岗位为指向,科学构建作战课程体系,深入探索教学方法,实现院校教学向部队靠拢,课堂与战场有效对接。
关键词:作战课程;实战化教学;教学改革
一、科学构建基于部队使命任务的新型作战课程体系
(一)基于部队作战任务,设置以使命课题为牵引的主干课程
院校教学作战课程设置必须聚焦部队的使命任务,适应不同作战方向、作战任务的具体要求,设置多个作战对手,体现作战多样化特点,确保主干课程与学员岗位任职需要紧密结合。
(二)基于部队作战需求,开展作战训练重点难点问题专题研究
作战课程教学研究必须适应军事斗争准备新要求、作战形式新变化、武器装备新发展,在主干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影响部队实战化训练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教学专题,开展研究式教学。
(三)基于部队打赢能力,制定符合实战标准的课程标准体系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应达到的预期教学目的以及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路径,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部队使命任务,按照实战标准,着眼部队打赢能力需求,梳理能力要素和维度,制定重点突出、便于量化、易于评估的课程标准体系。
二、深化探索以实战化对抗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深化作战想定对抗教学,实现课堂与战场对接
一是运用教学信息系统,增强想定教学对抗性。应以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为基础,研发“对抗性想定教学支持系统”、“兵棋化模拟推演系统”等教学信息系统,使红蓝双方能够互为对手、互为条件,按照实战要求,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活力对抗。
二是创设复杂战场情况,增强想定教学实战性。在环境条件构设上,要聚焦联合作战和复杂电磁环境,力求体现联合作战多维动态化战场和非线式交战特点;在组织实施上,应基于效果综合运用多种指挥作业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贴近部队实际。
三是实行无原案教学,增强想定教学灵活性。要按照突出练谋略、练战法的要求,实施无原案教学,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角作用实施自主对抗,教员由“讲”到“导”灵活控制对抗进程,使作战课程想定教学战场氛围更加浓厚。
(二)突出野战指挥对抗演练,实现演习与实战对接
一是在演习性质上,坚持教学性与检验性相结合,突出检验性演习。既要教会学员组织指挥作战的程序、内容与方法,指导其演好各自的角色,更要突出检验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战场复杂情况的灵活处置能力、对指挥机关和部队的协调控制能力,提高实际组织指挥能力。
二是在演习方式上,坚持室内模拟演习与野外指挥所演习相结合,突出野战化演练。既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网上指挥对抗演练,走开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路子,更要在近似实战的演练环境中练战法、练指挥、练作风、练保障,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开院校与部队联合进行实兵实装实地的“三实”演练,不断缩小演习与实战的差距。
三是在演习导调上,坚持计划导调与临机导调相结合,突出活导活演。既要周密制定演习组织实施计划与导调文书,保证演习顺利实施,更要根据战场情况的复杂性、动态性特点,多出临机复杂困难情况,因势利导,活导活演,不怕暴露问题,确保演习实效。
(三)推进联教联训常态运行,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对接
一是要突出联合演练这一主要形式。联教联训包括参观见学、联合教学、联合演练、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其中联合演练是主要形式,应充分利用院校、部队、基地和科研机构资源,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开展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对抗演练。
二是要突出战法训法研究这一重点内容。在战法研究上,主要包括作战指导、军兵种运用、作战行动方法、作战协同和保障等;在训法研究上,主要包括作战要素集成、作战单元合成、作战体系融合训练问题,联教联训基本模式、主要内容、实施方法等。
三是要突出完善机制这一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确定联教联训主体单位,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任务下达规范,形成自上而下的训练任务下达机制;建立常态化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简约高效、职责清晰的协作领导机制;建立保障模式与标准,形成上级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联合保障机制等。
三、积极创建基于信息系统的实战化教学环境条件
(一)加快指挥信息系统研发,为实战化教学提供系统支撑
一是加强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上接总部机关指挥训练网、横接训练基地训练信息系统、下联作战部队一体化指挥平台的标准要求,建立光纤干线网,确保组织远程异地网络对抗教学训练的需要。
二是加强一体化导控平台建设。按照硬件标准统一、软件相互兼容、各类系统相互联通的要求,突出抓好指挥所演习导调控制系统研发,拓展完善指挥控制、导演调理、方案生成、态势显示、辅助决策等功能,以满足“活导活演”的需要。
三是加强综合数据处理系统建设。按照与一体化指挥平台无缝链接,与其他相关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要求,抓好基础数据库、演练过程数据库、模型数据库、作战能力考核评估标准数据库等建设。
(二)加大野战演练条件建设,为实战化教学提供条件支撑
一是强化以机动指挥为重点的指控平台建设。应着眼全域机动作战需要和部队实际装备特点,按照依车建所、要素编组、席位配员、分散配置的基本要求,努力实现定点指挥与机动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方式。
二是强化以移动通信系统为重点的通信手段建设。建设以战术互联网为主体,综合集成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军用综合移动通信系统等,并与固定通信网无缝互联的联合战术通信系统,为演习指挥控制提供保证与支撑。
三是建设以无形空间对抗为重点的仿真环境构设。应着眼多维空间整体对抗特点,按照战、建、教、训一体的基本要求,加强模拟侦察监视装备建设,加强模拟电磁干扰装备建设,为对抗提供逼真的通信、雷达、光电等电磁对抗效果和电磁辐射态势。
(三)借力训练基地资源优势,为实战化教学提供环境支撑
一是利用好基地战场环境。院校应在上级统一部署与协调下,积极组织学员采取嵌入部队指挥机构、独立编组指挥机构等方式,适时到训练基地参加演训活动,开展实战化教学。
二是利用好基地模拟仿真系统。院校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要求,充分利用好基地模拟仿真系统,提高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增强院校教学的实践效果。
三是利用好模拟蓝军部队。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基地的模拟蓝军部队,使学员在实兵层面的直接对抗中更加直观地了解主要作战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和行动特点,了解其主战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找准其强、弱点,增强院校教学的实战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子欣.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反思与诉求[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2]王亚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实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2,(2).
[3]谭建明,曾理,李学.军队任职教育院校野外训练基地建设探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2,(2).
廖海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