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5:20
摘要: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一些数学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本文主要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采取的思路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发现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改进。
一、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依据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主要是指解答者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到某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学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培养。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要求。当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间接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肯定。由此可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要求[2]。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思路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先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与教师进行配合,推动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尽量贴近生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结合以前的知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这样不仅不会给学生生疏感,还能帮助学生巩固之间的知识点;第三,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要对学生有太高或者过低的要求,太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低不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因此难易程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3]。例如,教师在讲一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小情境,通过多媒体或者学生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通过采取适当的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步骤:第一,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教师在讲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故意将题目写错,让学生寻找其中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拥有质疑的精神;第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预留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对其能力进行锻炼[4]。例如,教师在讲某道多种解法的应用题时,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摸索,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第三,积极给予学生鼓励。教师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以后,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积极给予鼓励,从而激励其他同学能够积极探索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将范围扩大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延伸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前提保障,因此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增加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锻炼,还能减少学生的陌生感[5]。例如,教师在讲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买零食、买文具等例题,对学生进行锻炼;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强数学的感染力,还能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于学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有重要影响。例如,教师在讲二年级下册的“克与千克”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克和千克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之其便利的特点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教育也不例外。为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应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经成为必然,小学教师也应该跟随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慧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2):89-89,90.
[2]邢芳芳.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问题[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0):277.
[3]廖若含.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16.
[4]陈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171-172.
林杭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