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造车——在中国,这次烧钱有戏吗?

  • 来源:汽车博览
  • 关键字:互联网,电动车,特斯拉,谷歌,苹果
  • 发布时间:2016-01-15 10:03

  有戏,而且几乎可以确定是会造出车来的。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变得十分简洁:找到热点、圈钱、组织团队、出产品、上市变现、再找热点、再圈钱……就造车这件事,跟造智能手机的模式类似,如果小米能火,为什么乐视造车、蔚来汽车不能火呢?观致的例子至少说明,强力的资金投入就能造出车来,而且还是不错的车。因为汽车产业极其成熟,人才储备充足,只要有启动资金,就不愁组织团队,然后拿出靠谱的蓝图,就能融资,再拿出产品,谋取上市,然后大家集体变现外加名利双收。

  这是比较典型的促成式经济,就是大量的人力财力都投入其中,最后就会促成它。但值得留意的是,这个几乎必定的成功只属于极少数,互联网公司造车,跟当初开拓互联网产业相比,会是个伤亡几率更大且最终利润空间较小的生意。

  汽车是一个创立了一百多年的产业,其独特性在于成熟度很高却尚未形成充分的垄断,也就是说仍旧处于激烈竞争之中。这意味着所有传统的汽车制造商都具备很强的战斗力。即使互联网公司有钱挖角,你组建的团队也不可能具备比传统汽车厂商更高明的造车技艺,且几乎可以肯定,这方面的能力是明显低于他们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掌握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门槛反而较低。

  第二,这是一次虚拟向实体的反进入。好比爱因斯坦开始练武术,说要上擂台跟李小龙对打,难道理由只是比他智商高吗?恐怕不行。小米手机的例子也是如此,它跟三星、华为之类的安卓手机并无区别,也没什么高明之处,就是价钱便宜一些。在汽车行业这么做显然没戏。因为汽车市场基本是一个品牌和车型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地方,顾客并不需要一个产品没有什么两样的全新品牌,而且便宜这个事儿早就被做绝了,即使你能造出车来,利润在哪里实现呢?

  这就说到第三点,互联网公司造出来的汽车有什么创新呢?你们能为自己的产品开创出一个新的需求市场吗?如果不能,那顾客选你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事。恕我直言,现在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一窝蜂地进入汽车产业无非是跟着外国人亦步亦趋。特斯拉造电动车,谷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等。

  当然,所有互联网造车公司都是要造电动车。但必须注意,它总还是车。即便像特斯拉这个互联网造车的先驱,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它造出的车也存在很多缺陷,而且公司还处在亏损中。那么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个生意上能讲出什么新鲜的概念吗?又具备哪些优势竞争力呢?

  依托自身的优势竞争力起码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可信的理由。目前看,我觉得只有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符合这个条件。尽管基本是模仿谷歌的模式,但百度起码在中国拥有一个垄断的市场,其做法也比谷歌更加开放。现在百度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为汽车行业提供自动驾驶支持的技术供应商,而不是要自己直接造车,去分整车厂的蛋糕。

  而其它互联网造车项目给我的印象就是企图用钱砸出一个地盘儿来,钱基本都是从资本市场上借来的。而这些人完全不具备制造业的经历、知识、技术和信誉。他们似乎都是在用互联网的虚拟经济思维在对待实体经济。我觉得这与用实体经济思维看待虚拟经济一样,在观念上并不高明。

  如果说特斯拉、谷歌和苹果能造车,我们也能。这讲得通。问题是你造的那车够水准吗?消费者会买吗?最后能给投资者赚到钱吗?特斯拉、谷歌和苹果所依托的技术优势、美国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效、高端的制造业实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具备吗?假如不具备,你有什么办法获取呢?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让人十分怀疑其目的了。到底玩钱是第一位的,还是造车是第一位的。难道那些风险投资都是在赌谁是最后一个傻瓜吗?这跟汽车消费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