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厅官的“超果”实验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范敬超,退休,创业
  • 发布时间:2016-02-26 11:48

  “现在已经建成了1万亩,今年还准备扩建6000亩。”午后,范敬超坐在“繁盛果业”园区的一处院子里,厚厚的眼镜片下,眼睛被明晃晃的太阳照得睁不开,脸颊上留有些胡渣,黑色的衣裤上总有掸不掉的灰尘,鞋帮子外面附着了一些干掉的泥浆。

  范敬超何许人也?原四川省政府救灾办主任、农建办主任,他放弃组织安排和优越的城市生活,选择在退二线时回家乡种橘。从505棵果树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亩果园,果树种到哪里,道路硬化、水管铺设、电源线路就跟到哪里,家乡贫瘠的土地正在改头换面。

  范敬超一度不被人们理解,却在时隔8年之后成为“创业模范代表”。他说,“当官的每一天都是过去,现在我就是带领家乡人民增收致富的农民。”

  有梦想 没空想

  井研靠近自贡,范敬超夹杂着两地口音,讲起了过去的事情。

  决定回乡创业的那一年是2007年。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范敬超,深感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撂荒地越来越多,农村“空心化”严重,他在家乡井研感受尤为深刻。

  当时即将年满60岁的范敬超已做好了退休回乡的准备,却在此时迎来了组织上的人事安排,被安排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一职。

  范敬超说,他明白组织的安排是对他能力的肯定,然而此番“好意”依然没能改变范敬超回乡创业的决心。

  熟悉范敬超的朋友知道,老范对仕途一直没有多大的奢求,而把在“三农”工作上的所见所学,运用到改变家乡面貌上却有很多想法。

  为家乡的农业找到一条出路,一直是范敬超想做的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范敬超确定家乡的水土能培育出优质的柑橘,于是他有了初步设想。

  “红旗渠的杨贵、华西村的吴仁宝,都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典范,也是激励我回乡的动力。”范敬超说。但他深知自己的想法要变成做法,并不是“一声招呼下去”就能顺利实现的。“这中间遇到的实际难题会多到无法想象。”范敬超说,首先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必须得挨家挨户耐心给农民反复“算账”,要让他们转变传统的农耕思想。“群众工作难做,很多时候就是开头这一步卡了壳。”

  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范敬超曾也遭遇了不小的阻力。

  69岁的刘明珍在2007年就流转了自己家的土地,她当年刚把红薯种下去,范敬超就来找他谈土地流转的事情。刚开始她坚决不同意,感觉自己好好的一块地被拿来铺成道路、盖兔儿房、挖鱼塘,心里舍不得。但是看到范敬超凡事亲力亲为,有耐心,肯吃苦,最后还是决定支持他。后来的4年时间里,刘明珍空闲时就主动到范敬超的橘园里做除草、打虫这样的零工,“工资月结,绝不拖欠!”

  53岁的村民曾再全是去年9月将土地流转给范敬超的,“一开始我家人都不同意,说我们就靠这几亩地吃饭,怎么能随便交给别人。”曾再全说,但实际上这几亩地的收成只够一家人糊口。后来范敬超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耐心地跟他们算收入账,才把一家人说通。后来曾再全还成了70多亩橘园的业主。

  “十个人同意,十个人犹豫,十个人不同意”成了群众意见基本态势,个别甚至故意刁难、漫天要价。范敬超说,刚开始许多亲友、领导很关心,但更多人是不理解。尤其是请嫁接工人的时候,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亲自给20来人做饭。“幸好我基本功扎实,小的时候在农村干过这些活。”

  有“面子” 没架子

  尽管回乡创业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开头的困难还是超出了范敬超的想象。

  范敬超所在的集益乡,除了场镇与县城相连的国道213,村与村之间几乎没有水泥路,大多是狭窄的田坎路,交通只能靠步行。因此前期必须将路先修起来。

  因为符合相关政策,范敬超申请了几万元补助资金。当时资金到位了以后,范敬超的一个亲戚来找他承包道路硬化的工程。他当时就拒绝了,指明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来选承包人。

  此外,井研县天干缺水,要大规模种植还必须要先解决用水问题。范敬超说,有一次他从省上争取了40万元的旱山村补助资金,用于解决村里的水源问题。这笔钱划下来后,工程拖了近2年迟迟没有开工,说是地方上没有配套资金,准备拿到另一个镇去用于其他项目。

  “这个钱是专项资金,怎么能挪用?这明显就是官员不讲规矩、乱作为的行为。”范敬超说,他当时向纪检机关反映,后来才落实了这笔资金。

  范敬超说,他所做的事情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所以他虽然是个厅级官员却也时常碰壁,更别说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他说曾经自己育的树苗、种的橘子多次被偷,但小偷没抓到,他也气得够呛却又无计可施。

  而这些还不是他最困难的时候。

  “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找村民借过钱。”范敬超说,2010年当时眼看要到交付当年土地流转租金的时候了,但是自己却缺少资金,于是就通过集益乡党委书记、乡长介绍,找到当地一名搞工程的村民借了5万元。后来新一批柑橘成熟后,他卖掉柑橘就立即将钱还上,还附赠了一袋核桃。

  自此,范敬超在任何时候都不拖欠土地租金的承诺,在当地有口皆碑。

  2011年,井研县成立了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范敬超担任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到了2013年,果园规模已达到3000亩,范敬超经过多年的探索,创建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双团队经营模式”,再将收到的资金打捆使用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滚雪球的效应。

  “合作社的每一笔资金流动,都要在集益乡的账户上过账,并且在县政府设有专门的账户。”集益乡党委书记宋智平告诉记者,每年年底范敬超都要把所有业主和当地村民召集起来,召开年终总结现场会议,并公布当年的财务情况,提出下一年的发展规划和资金预算,让大家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现在村里大多数人叫他“范主任”,也有人称呼他为“范老爷子”。“不仅是因为他年龄大,更是代表他在大家心中有威望,他的言行能服众。”宋智平说。

  在井研当地有“方圆几十里才出了这么一个厅官”的说法,范敬超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曾经因为他的官员身份,现在则是因为他种出的橘子。尽管他已退休,但县上举办一些重要会议时还需请他参加出谋划策。

  “尽管有面子,他却没有架子。”井研县纪委的一名新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他们那一批选调生刚上岗时,县委请来范敬超给大家进行励志讲话。“他站在台下人群中的时候,我真以为他是一名老农民!”

  有脾气 没官气

  范敬超现在的工作状态,依然是不断和农民谈土地流转,和业主谈合作,看施工催进度。“这些事都是他牵头在做。”井研县纪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

  这名退休官员虽没有官气,却有“脾气”,而他经常发火的对象,是被他称为的“不动脑筋做事的人”。在范敬超看来,动脑筋是用心做事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思考怎样工作才能做好每件事,是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这样一种态度也在悄悄影响着这些成为业主的新创业者们。“我一直生活在乐山市区,现在彻底成了一个农民,我还准备这两年把家人接到井研来住。”50岁的黄险峰说,他在2015年初在范敬超这里承包了110亩柑园,以前连用锄头都要范敬超手把手地教,现在已然成了锄草、剪枝的能手。

  而让50岁的曾德权深受感染的,是范敬超干事创业的激情。曾德权曾经将范敬超在成都的房子买到手,他说自己还曾暗自得意“住了厅官的房子”。他当时在外面靠打零工挣钱养家,赋闲回家的时候就靠打牌消磨时间。当范敬超决定发展产业对外承包时,他还劝说范敬超“没有这个必要”,到了这个年龄日子就应该过得清闲一点,一切过得去就行了。

  但范敬超当即一番话便让他服了气,“你比我还年轻,就这么没志气?打牌赢得多算啥?身为一个男人,就要让父母过得好,让妻儿看得起,为社会办实事!”随后曾德权开始了在果园的创业之路。

  当时有一些农户想要成为业主却缺少资金,范敬超还主动找银行出面担保,帮助这些业主筹集贷款。他说自己看重对村民们的“励志教育”,希望增强广大中青年干部和众多乡亲的创业信心与工作激情,这将是对家乡最大的改变。

  范敬超打造的“橘梦园”,在集益乡由北向南已形成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产业带,这条产业带正在向东边毗邻乡镇扩展。他向国家工商局请示后,注册了“超果”品牌,生产的杂交柑橘经国家农业部绿办的严格检测,正式批准为绿色食品。他的梦想,是将橘园遍布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总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我和褚时健一样都是老年创业,但我的目标是创造‘北有超果,南有褚橙’的果业新格局。”

  范敬超说,虽然他已将“柑橘梦”初步实现,但绝不会就此止步。“我要为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余热。”

  文_本刊记者 夏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