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6-09-03 14:18

  “时刻准备着”的由来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加入少先队时,都要庄严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须知,这句饱含激情与热血的呼号也是有来历的。

  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鼓舞士气,争取胜利,列宁写了《做什么?》一书。书中向全世界革命者发出了“准备好”“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顿时,这响亮的口号传遍整个俄国,革命力量犹如燎原星火慢慢壮大。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莫斯科诞生。在授给少先队红旗的成立大会上,工人代表在发言中说:少先队的口号应该是——时刻准备着。自此,“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就被确定为苏联少先队的呼号。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大众进行革命的同时,在湖北、上海、天津、河北、广东、湖南、江西、海南等许多地方建立了劳动童子团,吸收了大批童工、学徒、贫苦儿童和小学生加入进来。劳动童子团也把列宁的“准备着”的号召作为童子团的呼号。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成立,“时刻准备着”写在队章里,明确规定为少先队的呼号。在举行活动时,全体队员要面向队旗,右手握拳,整齐举于耳侧,由领呼人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

  (文/裘影萍)

  父亲何时被喊为“爹”

  父亲又被称为“爹”,在古代,“爹”字最早见于记录南北朝时期南朝历史的《南史》。

  据《南史》记载,南朝梁的始兴王萧憺出任荆州刺史后回京城时,因为萧憺在荆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就唱了一首歌为他送行,这首歌是:“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来,哺乳我。”意思是说,始兴王萧憺爱民如子,就像是荆州人的父亲一样,但是,为了国家大事,他要马上离开荆州了,不知他何时能再回来,继续像父亲一样来关心我们。这里“人之爹”的“爹”指的就是父亲。可见,当时江南荆楚一带的民间是把父亲称为“爹”的。

  宋代戴埴《鼠璞》说,“爹”字的读音有两个:一是古代字书《广韵》中“爹”的读音是陟斜切(音为“爹”),如羌人;二是北方人把“爹”字读成“徒可切(音为“多”)。如《隋书·回纥传》中,回纥人就把爹的读音读为“多”。当时,回纥部落的阿啜可汗就说道:“儿愚幼,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与也。”意思是说,我这个当儿子的还很年轻,很多事情要仰仗父亲。

  到了宋代,民间已经广泛把父亲称为“爹”了。宋代庄绰《鸡肋编》说:“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

  宋人写的笔记小说中,也有把父亲称为“爹”的记载。南宋时期,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从金国回到南宋,在她过大寿的时候,宋高宗把名贵的龙涎沉脑屑灌进蜡烛内,做成了十几支名贵的寿诞蜡烛,宋高宗得意洋洋地对显仁太后说:“这些名贵的蜡烛还合乎您的心意吗?”显仁太后说道:“当初你爹每夜常常点燃数百支这样名贵的蜡烛。”宋高宗后来私下里说:“我如何比得上我爹爹富贵?”这里的“爹”指的就是宋高宗的父亲。

  (文/王吴军)

  京剧“铜锤花脸”是什么角色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铜锤花脸”这个京剧名词。它究竟是什么,恐怕非梨园行、票友和戏曲爱好者难解释清楚了。不过了解一下,也是对京剧国粹的一种支持和弘扬。

  京剧花脸是行当“净”的俗称。花脸又分大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摔花花脸……大花脸是正净的俗称,过去讲大花脸多以铜锤花脸指代,唱功较多,重头戏较多,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角色为铜锤花脸,它又称正净、大花脸、唱工花脸,有时也简称为“铜锤”“黑头”。

  铜锤花脸最早的是19世纪初的“何(桂山)派”铜锤花脸,扮演的多是朝中重臣,这类人物一般端庄稳重,刚直不阿。与架子花脸相比,他们的动作较少而唱段很多,在表演上也没有架子花脸那样夸张的表情和身段,念白时,大多使用韵白。铜锤花脸也画有各式脸谱,戴的胡子多是不露出口部的满髯。

  铜锤花脸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徐延昭,徐延昭是明代故事戏《二进宫》中的年迈老臣,他手中抱着一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在剧中有高难度的大段唱腔,是唱工花脸的代表角色。因为他在唱戏时常抱着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

  “黑头”包公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例如《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等,包公都勾着黑脸,因此黑头也就成了唱工花脸的代名词。另外,像《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还有《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都属于所谓正净的范畴。

  (文/范知非)

  解放牌汽车起源于美国?

  众所周知,1956年7月,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它的问世,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汽车,不但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解放牌汽车逐渐沉淀成一个时代的标志与经典。不过,关于它的起源,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第一批驶下生产线的解放牌汽车叫CA10型,它的技术来自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ZIS(吉斯)150,实际上CA10就是ZIS150的仿制品。它自重3900公斤,装有90匹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公里,经过改进,它更适合我国的路况以及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不过ZIS150并不完全是苏联自己研制的。20世纪40年代,苏联汽车工业还很薄弱,斯大林厂的ZIS5中型卡车的款式和性能只相当于美国和德国10年前的水平(前轮没有制动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租借法》使大批美国卡车运往苏联,美国卡车的先进技术成为战后苏联卡车技术发展的基础,对苏联汽车工业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后来,斯大林汽车厂的工程师看上了美国万国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KR11中型卡车。在KR11的基础上研制了ZIS150,和KR11相比,两款车基本相同,ZIS150采用了排量稍小的发动机,因而发动机舱的规格比KR11小一些,前风挡改成了可开起式。在KR11于1947年正式停产时,ZIS150开始在苏联投产。

  (文/叶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