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光炯炯中读到“活得坦荡”

来到下沙村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一。上午阳光曝晒,虔诚的信徒擎着香薰祈福,整座广场弥漫一股香火味。这里四周种着高大的椰子树,映衬观音像和佛像,倒有点东南亚风情。

负责下沙村文化宣传工作的黄华海和我约在这里见面。他是本地村民,对家族史熟稔于心。下沙村于南宋中晚期建立,距今约有 800 多年。现居本地的村民有 1700 多人,而身在海外的下沙原籍黄氏后裔却达 4000 余人。

联想到他们的远祖是以开拓精神闻名的黄峭公,下沙村有如此多侨胞便丝毫也不意外。广场宽阔而整洁,黄华海记得小时候这里盖着成片瓦房,村里人在空地上晒谷子,他绕着谷堆和伙伴嬉戏。改革开放后村里成立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找到空地边上的人家,一户户地上门劝说谈判,才移平房子建起如今的广场。古时的下沙村临海且土地肥沃,自建村以来,村民以耕田、种蚝、捕鱼为生。改革开放后下沙村大部分土地被政府收购,村民以房地产起家,过上富裕生活。“现在很多村民都不住自建房了,都搬进了小区里。”黄华海指着不远处的高楼说,“把门一关,都不知道隔壁邻居是谁。建这个广场,就是在各种节日和活动里把村民聚集到一块儿,感情就不会疏远了。”

我沿着广场边缘慢慢踱步游览。除了神像,这里还有三座我叫不出名字的雕像。第一座是一个头戴长翅帽的宋代官员,一手握书卷,一手提宝剑,仪态威严。黄海华告诉我,他是率先来到深圳定居的黄氏先祖黄默堂之孙黄石,深圳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走上仕途后的他为抗击元军南征北战,把唯一的儿子送回下沙照顾双亲。临别时黄石写下一首《勉子》诗,当中有一句:“一门忠孝须全在。”黄氏后人为其造像,正是弘扬他爱国爱家的精神。第二座雕像是一身军装、手握短枪的革命战士黄耀庭。他追随孙中山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出生入死,很受孙中山赏识。他的名字原本叫黄恭喜,孙中山认为恭喜发财是中国人的旧观念,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发财,而要解放四万万同胞,光耀门庭,于是为他改名“耀庭”。辛亥革命成功后,黄耀庭推掉封官回到故乡侍奉双亲。

英雄最后平静地解甲归田,是故事的结尾吗?我追问黄华海,得到的是这样的结局:民国二年,宝安县太爷刘少华贪污腐化,当众调戏妇女。气愤的黄耀庭与广西武师将其痛打一顿。但刘少华不思悔改,1916 年,趁黄耀庭生病时指使爪牙下毒。黄耀庭被害身亡,终年 44 岁。爱戴他的乡民们不懈地追查真相,最终严惩凶手。

听完这个故事,再看铜像便感到唏嘘。在乱世,英雄注定是不凡的。黄氏族人立像为念,希望后代能继承他的一身正气。第三座铜像,则是上沙村祖辈耕田和种蚝的塑像,寓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这三座雕像跨越古今,是下沙村民引以为傲的存在。我在雕像的目光炯炯里,读到了下沙村民对重孝道,爱国家,活得坦荡的追求。若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追求什么,那么了解一个村落显然也是如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