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下的韩城古城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6 09:54
韩城古城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遗存中饱含的大量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体现了韩城古城独特的地域特征。随着韩城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的不断推进,如何科学的对古城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进而使其回归本真,复原古城的“人居性”和“家园感”已成为韩城古城保护和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 商业导向下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现状
首先,在古城空间保护方面,拆旧建新现象普遍,建造仿古片区,造假古董;过度商业化,片区功能发生置换;建筑空间破败,难于满足现代人居住的条件。其次,在古城民俗文化保护方面,传统工艺濒临失传,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存在队伍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民俗文化空间承载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受现代科技发展影响,手工艺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再次,在古城居民发展方面,人口结构变化明显,外来人口增多,老龄化趋势明显,古城空心化现象严重。
2 从商业导向到民生导向——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价值嬗变
以上问题体现了商业导向下古城发展战略中的弊端和对居民生计的忽视,人民性和居民满意度业已成为评估古城保护与发展策略优劣的重要标尺。为此,在对韩城古城保护和发展实施技术支撑和策略建议时,应以民生需求为价值导向,突出韩城古城建设中“人”的核心地位,关注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并保护其生活延续性,聚焦“地域传统、文化氛围、场所感”等居民的情感与记忆要素。
3 从“道”“器”分离到“道”“器”
合一 ——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破题之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古城问题需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寻破题之策。“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指形而上的精神范畴,器指形而下的物用范畴。“道”和“器”的关系是并置的,动态空间中要体现出民俗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这些精神又通过空间作为“道”的载体来传达,使“道”由无形变有形。韩城古城保护面临着从“道”“器”分离的实况,古城的“道”藏匿于“当代的人”及“其传统文化”之中。在对韩城古城保护和发展实施技术支撑和策略建议时,应以文化历史空间和韩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策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4 民生需求导向下的古城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4.1 民生需求导向下的祭祀建筑改造
4.1.1 整治策略
(1)数据及元素提取。尊重祭祀建筑测绘所得数据,从韩城古建筑中提取元素,复原原有院落的风格,确定城隍庙的空间轴线,并运用对比、均衡、渐进等方法划分不同的院落层次。
(2)空间划分。对比分析不同空间特性所对应的具体空间,为茶室空间、售卖空间、体验空间,宗教空间确定相关空间风格,与整个建筑群落的风格相呼应。
4.1.2 具体措施
(1)茶室空间设计:从韩城古民居和公共建筑中提取元素“木栅”进行变化。茶室的结构体系采取木头、钢材组合设计,方便建造和拆卸、移动。当城隍庙举办祭祀活动时,可将茶室拆除,平时作为居民日常看戏、交流的休憩场所。
(2)售卖空间设计:售卖产品主要为居民手工艺品和韩城特色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自营销”模式,缩减销售人员。商品经营模式联合采取“线上—线下”,游客可通过新媒体了解售卖商品的来历、创意来源、设计思路等信息,可提前定制产品。还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数字化。
(3)体验空间设计:体验空间主要用作平时居民沟通交流。节假日期间,鼓励游客加入城隍祭祀过程进行体验,可以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有别于“参观式”民俗展览,“体验式”民俗文化更能深入人心。
(4)宗教空间设计:尊重原结构体系和各部分构造,对城隍庙三大殿进行修缮;采用轻型结构,利用帷幕将轻型结构相串联,在帷幕上绘画并记载韩城历史故事;通过石阶、石墙、轻型板材等营造氛围,让居民和游客感觉到浓厚的城隍文化氛围。
4.2 民生需求导向下的民居保护与利用
4.2.1 保护策略
(1)完善生活性的空间序列与层次。
场:通过对一些密集场所打开节点来形成城市人流活动、交流场所;街:保护原有街道的尺度,对较长街道,在一定保护范围内,增加景观节点;院:对保存较为完成的院落,保护原有风貌;对破坏较严重的区域,考虑修复一些民居院落。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展示、休闲、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细化社区服务设施,改善街巷基础设施,循序渐进完善功能,形成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通过对民居内部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吸引投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性的、自主的有机更新循环模式。
(3)发挥居民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主观能动性。
非物质文化是古城之魂,加强当地非物质文化宣传以及教育,结合场、街、院及修缮后的民居开展非物质文化活化、展示与传承,为非物质文化的生存提供平台和空间,将非物质文化植入寻常百姓人家,融入居民的生产生活。
4.2.2 民居利用策略
(1)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民宿体验
可通过对民居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还原院落生活,创造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吸引游客居住,传播古城文化并带动地方发展。体验过程注重与非物质文化,如泥人、面塑、花馍、剪纸戏剧脸谱制作等相结合,凸显韩城特色。
(2)小微商业网的延续与演替
居民现存的小微商业不进行颠覆性变革,在原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整治,加入新型的商业模式,可培育面向小众、私家定制、高附加值、以专属服务、专享产品为特征的低消耗高收入型特色生态产业。
4.3 民生需求导向下的商业街保护与整治
4.3.1 空间载体与商业模式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并举
对行鼓、围鼓、黄河阵鼓、狮舞杂技、韩城芯子等韩城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活化,最大程度挖掘韩城地域文化,将其有机融入到现代生产与生活中,在对古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的传承与古城产业、古城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复兴古城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乡土文化氛围。
(3)传统手工艺复兴与品牌化发展
将韩城的特色手工艺如土织布制作、剪纸、蒸食面花制作、印花、竹篾、铁艺、特色餐饮等进行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建立传统手工示范工坊、国际创意设计工坊等,将非遗融入韩城市的文化产业,将使用品向工艺品转化。
(4)鼓励文创产业发展
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居民创新意识,优化古城的创新环境。可通过举行主题展演、双城对话、大师对话、专业论坛、创业产业、设计周等活动,鼓励更多的人来韩城从事文创活动,进而与当地居民一起将传统产品包装为可参与、可体验、可购买的工艺品品牌。
(5)发挥本土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增加社会支持网的粘性。可在韩城建立各行业协会,保护当地传统的手工艺,也在手艺人进行创业或商业活动时进行指导。行业协会内应积极开展传统技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当代手艺人对于传统乡土要素的传承与创新。
4.3.2 更新设计
在延续原有建筑形制并进行修缮的基础上,对金城大街的商业业态进行优化,由单一的服饰售卖等转变为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活力街区。更新后业态分为以下三类:(1)以小作坊为形式特点的售卖场所,如醋坊、油坊、辣椒坊等;(2)以文化休闲为主的体验参与场所,如小茶舍、小酒吧、小客栈及特色美食馆等;(3)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商业。
5 结语
历史古城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体现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更应该将其打造为居民生活的乐土。对于韩城古城来说,空间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时代的特征,从而达到文化与空间相得益彰,内在魂与外在美的高度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