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栖居” ——论婺源理坑村的天人合一观

前言:

古人的选址原则,通常是负阴抱阳、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择自然环境优美处而聚居;家族繁衍生息,聚族而居;村落中的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建筑物因村民而富有生气,村落面积又因建筑物的扩张而增大,这一切因人的存在才得以延续,因而称之为“生命的栖居”。

中国传统古村落向来都会选择在山水皆佳处,并在建造过程中考虑如何合理地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使人、村落和自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尤以徽州的婺源理坑村为典型,其人居环境与地域形态和自然山水结合得十分密切,选址于水流交汇处,背山面水,将村落与山水形态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1 婺源理坑村的概况

婺源理坑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北沱川乡,在明末至清中叶发展的最为鼎盛。理坑村不仅仅是建筑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顺应自然,质朴而又自然的建村理念更值得后人学习。

由于理坑村相对闭塞且交通不便,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在近代社会发展快速的情况下,也很少大拆大建,故而古民居建筑及整体人居环境均保存较好。

因理坑村的原有风貌未有大的破坏,且其自身的徽州民居特色较为纯正和浓厚。虽说宏村、桃花潭等地都更具有徽州民居的特色风貌,但是与自然的融合不及理坑村显得更贴切和亲近。理坑村中村民与自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也符合当代倡导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思想内涵,处处透露着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的生存愿望。

2 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生存首先需要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才是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生理需求即基本的吃饱穿暖问题等,安全需求则是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等,社交需求则是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获得社会认同感。由此可见,一个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起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而适宜的人居环境,既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所处的周围环境,以及建筑与其周围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个适宜生存、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需求的环境。因而,人们需要创建一个能与自然相协调并能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环境下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居住环境的实体建筑作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遮蔽物”。人们结伴而居,聚族而居,渐渐发展为村落,而合理的村落选址和布局则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天然保护屏障和资源供给,以保障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氏族的繁衍生息。因此,择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一个适宜生存生活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

例如丽江古城。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2418 米,大约南北朝时纳西族先民迁居于此。尽管丽江无城墙,但丽江坝区外围的崇山峻岭、河谷沟渠,已经起到了城墙的防御作用。

周代开始,中国人形成了“天命”的观念, “天命”代替了恐怖而神秘的神祗,这是文明的进步,因为“天命”是人性的映射,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投射。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更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上的一致性。

北大哲学系张世英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思想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但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运用,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夸大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弘扬可持续发展观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朴素生态观便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以侗族村寨为例,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现主要居住在贵州的东南和南部地带。侗族村寨周边通常是山林与流水,沿水小平原或浅坡地带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山上种植林木,而村庄为了节约田地,往往位于山坡的中部地带,被树林掩映,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并且多年来养成了非常好的与自然相友善的生态观。比如村寨中若有婴儿降生时父母会种植若干树木,待小孩长大结婚时,则砍伐同样数目的树木为其建造新房。这是一种朴素而又有效的生态观。

3 理坑村的人居环境

理坑村地理位置幽僻,多年来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整体的建筑环境和村落人居环境状态保存完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其地理位置位于婺源县以北,四周山脉起伏,而理坑村便择址于此,村内有理源河流经。( 图片 1 位置 )群山环抱的地理环境,在封建农耕社会时期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保护着理坑的文化和建筑空间的传承。理坑村山清水秀,自然山水生态环境优美,属于丘陵山地,树木茂盛,常年雨水充沛。人居环境的形成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充沛的水源,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其次便是相地,看土地是否肥沃,是否适宜农业生产生活。到明清时期,随着徽州人经商致富之后,更多的人信奉“风水堪舆”之说。虽然风水学中存在一部分迷信夸大因素,但也有符合现代建筑勘测的一部分,而这一切都是与大自然提供的资源密切相关。

理坑村丰富的水资源,使聚落空间多能依山傍水兴建,在聚落的选址和建筑空间单体建造中,本着“少费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争取自然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人居环境的营建只有真正地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使村落居民及其后代享有优质的水源。优质的林木和良好的适宜耕种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使人们健康而又长远地生活在乡土大地上。如果破坏了其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居民们将逐渐失去生活资源,生命也将渐渐得不到更好的延续,到那时,文化又该如何传承?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大规模的开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理坑村的变动,新的建筑开始营建,传统的聚落空间正慢慢遭到破坏。然而无序的营建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择址建造,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不适宜的择址易造成山体滑坡,破坏了草木的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以及由于洪水灾害、森林火灾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突然发生,都从侧面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我国,只有贫乏地区的建筑才能真正体现朴素之美,因为人们追求的是在蔽体的前提下,有合理的生活空间,满足使用的需求就好。人们根据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对环境理解和尊重,顺应自然,同时又从自然中获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古人们尽量地以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来营建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并不追求浮华的事物,也不浪费资源,处处体现着普通大众务实的思想和踏实安稳的生活态度。农耕文化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人们,并且使人们更安于现状,为了家族世代的繁衍而安居于此,“生命的栖居”正是此意。

理坑村在古时的发展便是既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又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所提供的能源和资源,而居民也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的平衡。(图片2位置)理坑村的古建筑对于村民而言,建筑的功用是蔽体,与衣服类似。它有它的生命周期,兴建、完成、倒塌,人们不认为这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因为建筑的产生是由主人的发迹开始,因主人的飞黄腾达而富丽堂皇,因主人的衰退没落而归于沉寂,总会有一天会因为岁月的消磨,无人照料而破败。所以对于建筑的生命是在于居住于其中的人的生命的延续而延续,因为子孙的繁衍而发迹,而不是在于建筑物本身的永垂不朽。如若后代争气,则自然会光耀门楣,按时修缮;倘若后代再无后起之人,那自然建筑也跟着没落。如若后代有成就超过先代,则必会再建更大更富丽之宅院以“光大门楣”。故而说理坑村的古建筑也是象征着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栖居,因人的繁衍和兴盛产生变化。

4 结语

婺源理坑村作为一个已存在几百年并依旧维持着古老的人居环境的代表村落,它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仍精神犹存。作为徽州民居中的一部分,其自然山水的秀丽,人居环境的朴实,无不打动着人心。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曾说:“建筑要有直指人心的力量。”然而婺源理坑村的建筑虽未直指人心,但却温柔绵长的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笔者在此对其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进行探究,希望对于人居环境的开发及对自然环境生态化的保护提供一点微薄的见解。“生命的栖居”不仅在于当代,也在于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因而,建筑的发展也应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更合理地营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