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过渡空间功能的研究

前言:

过渡不同于过度,“度”本义是计量长短,引申为“程度”“限度”之意。“过度”即超过限度。“渡”有“氵”,与水有关,指由此岸到彼岸,或通过江河等。“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状态。世界上有很多过渡现象,例如色彩过渡、时间过渡、阶段过渡等。空间也有过渡,我们熟悉的建筑“灰空间”是由建筑内部向城市空间的过渡,城市过渡空间所涉及的范围更广。

1 城市过渡空间的分类与内涵

1.1城市过渡空间的分类

在城市两种不同用地空间之间也有过渡部分,这种过渡空间按照空间尺度的不同从小到大可将其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级。例如在城市两种性质不同的微观用地之间,街道主要承担过渡功能;在城市两种尺度稍大而且相冲突的用地之间,过渡空间的主体大部分是绿化空间;在城市宏观层面的城乡之间,过渡主体则是城郊区域。虽然不同层级的城市过渡空间在用地性质、空间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在功能上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2城市过渡空间的内涵

从城市过渡空间的分类总结其内涵为:城市过渡空间是在城市空间尺度上的两种不同城市用地或者区域之间的空间形式,过渡空间两端相邻的用地性质不同,那么过渡空间的形式也不同,但主要形式是城市街道空间,城市绿地空间以及城市郊区。这不能说明城市街道、绿化空间与郊区就一定是过渡空间,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才可看作是种过渡,具有过渡空间的某些功能。

2 城市过渡空间功能的分析

2.1 城市微观过渡空间

在城市中最常见的微观空间是城市街道,城市街道除了承担交通功能之外,作为过渡空间还承担着以下重要功能:

2.1.1 分隔的功能

在城市用地中,需要将两种用地分隔开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两种用地性质不同、不能直接毗邻但矛盾不突出的地块,这两种地块需要分隔开,例如城市道路将商业与居住用地分隔开;另一种是用地性质相同,但因地块容量或权属关系不同,故需要将一块地分割成多块地,例如用居住区道路将整个居住用地分成若干规模不同的居住小区。将这两种情况下的地块分隔一般都是用街道来解决。

2.1.2 加强联系的功能

两种用地性质相同或者有着正相关的地块之间通常用街道来加强联系。这种情况下的街道,虽然在空间上分隔开了这两个地块,但是由于这类地块之间保持积极的关系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街道更要发挥积极的联系作用,应该在街道两边利用建筑、景观或者设施来形成正面的相互呼应关系,创造能够聚集人气的街道,使得人流能够积极主动的通过街道往返于两边地块,从而加强用地之间的联系。(如图 1 所示)

2.2 城市中观过渡空间

相对于街道而言,城市绿化空间主要在城市中观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色斑块、带状绿廊以及公园等绿地形式在合适的情况下都可以作为城市过渡空间。举例说明:

(1)第一种情况是滨水景观空间。城市河湖水系景观结构一般是环状的或者分层次的,中心是城市水景观,外围是城市道路与其他功能用地,中间就是滨水景观空间。中间的滨水景观空间就是一种过渡空间,它在中间主要起着过渡、渐变、连接的作用,即从城市道路经过滨水景观区自然到达水体的过渡过程,也可看做是从城市“道路灰”经过“景观绿”到“水体蓝”的色彩渐变,也是城市硬地与自然水体要素的连接“桥梁”。

(2)第二种情况是对城市一些敏感用地的绿化隔离或者保护带,例如利用绿化隔离带对城市文保区或军事区进行保护,对医院或者市政场站(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电厂)的卫生进行防护隔离等。以城市文保区为例。城市代表着喧闹,文物的保护需要城市为它创造静谧的气氛,但是文物保护区不一定非要远离城市,它们之间可以用绿地来填充。两者之间的绿地有诸多功能,主要功能是将城市其他用地与文保用地分隔开,避免大量的车流人流对文保区造成消极影响,确保文保区不被过度打扰;其次的功能是连接这两类用地,文保区虽然重在保护,但是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不能单纯地用绿地全方位将其封闭,应当在绿地中打开通道,人们可以步行进入游览,使文保区也融入城市生活,增加城市文化氛围。这种休闲景观带的分隔、过渡与连接可以比喻为一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即城市文保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暧昧往来”。

(3)第三种情况是在较大的城市范围内,城市二三类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与城市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用地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些区域以公园或者大面积的生态绿带形式为主。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可知,工业用地中的二类与三类用地对居住与公共环境会造成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因此,在这些不可直接毗邻的用地之间,公园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拉开两者间的距离,控制好防护距离,在这段距离内不能在建设其他城市设施。因此以公园作为过渡不仅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而且可以服务于居住、商业等其他用地,所以公园在过渡区域中还起到一种兼容并包的作用,就像一个“好邻居”,与周围的用地都可以“和睦相处”。(如图 2 所示)

2.3 城市宏观过渡空间

城市宏观层面的过渡空间主要是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市市区与乡村之间的城郊区域,也是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在空间上城郊区域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段,在功能上城郊也承担着如下“使命”。

2.3.1 城郊区域的“使命”——减缓城市扩张,保护乡村用地

19 世纪工业文明初期,由于工业生产发展过度,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拥挤不堪等城市病,各阶层市民纷纷迁往郊区居住。19 世纪的郊区掩映在城市周边的森林里,像一圈绿廊似的包围着城市,有着纯净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与城市生活的喧扰与集中相反,郊区生活安静而宽敞,而且有着田园牧歌般的甜美。面临“焦炭城”与“城市病”的问题,为了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19 世纪各行企业家们不断地设想探索新型社区模式。由于受到郊区生活种种优势的启发,企业家们逐渐把浪漫的郊区生活融入到社区建设中,从乌托邦到法郎吉再到新协和村,先后尝试了多种模式,又为后来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田园城市理论主要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为了解决由于工业城市生产过度以及人口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城市问题。在田园城市模式中,城市不同用地之间是环状圈层式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就是所谓郊区的森林“绿环”,再往外围是乡村与农田用地之间的“绿环”,这些“绿环”一方面承担着控制城市用地向外扩张的使命,一方面又承担着保护乡村农耕用地不被城市扩张而蚕食的使命。

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逐渐放缓,但城镇用地仍然在不断扩张。

郊区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发展时序上都可能在未来演变为城区的一部分,虽然避免不了被城市的扩张所同化,但是当下郊区的发展建设可以参考 19 世纪的郊区以及田园城市中郊区的建设模式,把郊区规划为一层绿色的“有机屏障”,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作为一道难以突围的防线,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张,以及在城镇化的影响下保护乡村用地不被蚕食。

2.3.2 城郊区域的发展——疏散城市设施,吸纳乡镇产业

郊区虽然承担着减缓城市扩张,保护乡村用地的使命,但是郊区绝对不是一条封闭的隔绝城乡两地的“围墙”。郊区是城乡之间空间上的过渡段,也必然是连接城乡用地的“纽带”。如何发挥郊区的“纽带”功能?如何使城乡能够积极的交互发展?这需要郊区能够拥有理智的头脑,不仅要疏散城市,帮助城市控制它的扩张,而且要振兴乡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做到协同城乡共同发展。

根据距离城市中心区远近的不同,通常把郊区分为近郊与远郊,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近郊因为临近城市,拥有城市边缘区的特征,例如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远郊较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近郊区风貌较为整洁,人口质量较高等,基于近郊良好的“半城市”特征。近郊可以适当地疏散一部分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规划建设,例如市政公用设施、仓储设施、绿地、游憩设施、大型交通设施等,如此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与地价高昂的弊端。相对近郊而言,远郊则类似乡村,具有“半乡村”特征,例如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远郊生活偏重自然农耕与小农经济。由于远郊区更接近农产品与工业原材料,可以适当地吸纳以农产品加工生产为主的乡镇工业,使乡镇企业靠近城市,从而为乡镇工业带来更有利的市场,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如图 3 所示)城郊这一宏观城市过渡区对于城乡联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确保城郊分别与城市乡村之间的产业、交通、建设各方面的有机联系,发挥城郊对于城市的疏散以及对于乡村的带动功能,做好“好邻居”。

3 结语

两种不同介质中间假如没有过渡,在空间上直接毗邻会让人们感到突兀,过渡空间在表面空间上可以分隔彼此,但在实质上却不是完全的“封死”,仍然有一定的连接作用,因此它是两种对立介质的缓冲剂,缓和了矛盾,使得多种多样的空间可以更加和谐地共存。

综上可知,城市过渡空间的功能有着分隔对立空间、加强空间联系、缓和空间矛盾、实现空间渐变与自然过渡等多方面作用。了解过渡空间的功能,重视过渡空间存在的意义,利用城市过渡空间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所发挥的优势,可以理性地看待并处理空间矛盾,从而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丰富,为人们创造自然宜居的城市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