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作用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19 17: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春风的浩荡吹佛,随着脚下这块生活热土“三个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中国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那种求温饱“三十五亩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和自私狭隘“辈辈自管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陈旧偏狭且愚蠢的小农思想,已发生质的蜕变。一种崭新的、经大时代洪流冲击和提升而成的一代俱有崭新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正春风化雨般地倔起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这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他们不仅是一代身上流着祖先血统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更是一代标新立异,追求创新和包容完美的新一代农民;他们不仅对土地深情,对人生执着,而且对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和各种文化中的生活,孜孜以求,情有独钟。传统意义中的文化内涵被他们演绎成了生活的整体,春种秋收,喜怒哀乐;婚丧嫁娶,世态人情,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如何真对当前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概括、研讨,不仅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有直接的相关作用,同时也有必要对我国目前从上至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总结和树立起一种新的类别与范例。
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过去那种总拿文化说事,然而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架空文化,用文化装潢门面“整景”的现象和行为,目前已不多见。文化成了眼下农村的热门话题,而且成了老少皆宜的精神支撑和创造美好明天经济生活的扛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的同时,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人为的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或诚信意识薄弱,是搞不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经济活跃,哪里就会出现群众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的热潮,同时也会兴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建康向上的文化,又会反过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经济与文化相伴而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不重视发展文化的领导就难以适应指导市场经济的前行,更难以承担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责任,当然也谈不上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实践中得来的千真万确的真理。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和谐也需要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支撑。社会和谐的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也对文化的建设与形式内容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我市大洼县东风乡各村兴起的,并被省市宣传、社科部门认同并大力推广的民主恳谈活动,就搞得很好。他们把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经济问题、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等作为民主恳谈的议题,在村级议,在乡镇谈,人人参与,个个献言献计,这样就引起了群众对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关注,同时对农村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真切了解,不公在一定范畴内有利于个人提高其文化和文明水准,不经意间,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了宣传和落实。没有基层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主恳谈、乡村民主治理就难以保持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农村文化建设根本在树人,在造就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工、新型农民企业家和俱有综合素质的基层农村干部。文化不仅是填补人们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而且是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和模式。因为它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教育人、激励人、陶冶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关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社会集体行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每一个人的自身人力资本用文化方式的陶冶与提升,再进行扩大再“生产”,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块土地上的农民,特别是一代青年农民的行为规范、传承民族优秀品质、树立改革创业和创新时代精神的一项宏大社会工程。
纵观我国城乡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其实诸多的所谓城乡差距、和所谓地区差距拉大也都表现在文化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投人严重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文化知识贫乏、枯燥,有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都没有,所以一些低俗和消极的文化极宜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在不少地方 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猖撅,更有甚者一些个别农村基层干部竟然认为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度地改变这种农村文化建设薄弱、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局面。农村文化建设至少基层要有乡镇图书室、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和村级文化橱窗和报栏三大阵地,力争建力起即垂直又连网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力争村村都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体育活动场所、数字电影放映、远程教育等设施。软硬件的同步建设与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村文化建设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迷信、落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既要发掘、传承蕴藏在农村的民族民间独特的文化资源,包括 活在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即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突出对新时期农民改革创业、创新文化的总结、宣传与弘扬。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历来是大众式的、雅俗共赏式的。农民需要农村题材的、反映时代生活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同样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村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好氛围、好环境。同时,要支持各级文化工作者下乡,向农民群众学习,做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代言人。
总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薄弱环节,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地数年坚持下去,切实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升和壮大农村文化事业的腾飞与完美,让农村文化工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中的突出亮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千秋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