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足迹在脚下延伸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经济,环境保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09 14:29
1972年,由罗马俱乐部策划的《增长的极限》悄然问世,这个研讨全球问题的智囊组织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同时也预言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这个不祥的预言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几十年“极限的增长”之后,人类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长的极限》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彰显出它最初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当我今天重新阅读这份报告的时候,面对其中的观点比起46年前的人们已经少了许多震惊。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报告中那些原本触目惊心的预言和振聋发聩的观点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可逃避的事实,虽然还没有达到报告中所说的程度,但《增长的极限》确实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2017年6月,霍金教授在挪威特隆赫姆市做出了一番令人吃惊的演讲,他指出,人类给自己生活的地球带来了太多“灾难性的礼物”,比如气候变化、气温升高、极地冰盖减少、森林消失,以及动物种类数量下降等。
霍金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地球之外开辟一个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显然是无法达到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认识到《增长的极限》中所提到的低碳经济、生态足迹的价值,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其实,环境问题早已在全世界引起注意,环保纪录片《不能忽视的真相》讲述了美国政治家戈尔几年里跑遍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戈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地球上种种不容忽视的真相。“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在当时被看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预言,短短十几年以后的今天,这句话却变得格外刺耳。
以中国为例,在地理上曾经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而现在却有人将其变成了“地大物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从“博”到“薄”,中国在资源上的使用速度同样不容小觑。
作为普通人,我们未必能够直接参与权衡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决策,我们应该而且能做的,是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小事,让生态的足迹,首先在自己的脚下延伸,继而伸展到更多人的脚下,最后包裹整个地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