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网生影视业,前景真的一片大好?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网生影视,视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01 14:07
随着观众口味的日渐挑剔,现在发展势头正猛的网生影视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比如,IP重复利用、同质化以及盈利难等问题也让摆在网生影视业面前的问题变得越发严峻。
网生影视业为何井喷?
近年来,网生影视业可谓是一派风生水起。不少人将其视为了提升知名度,曲线进入娱乐圈的一种“捷径”。比如说从《屌丝男士》起家的大鹏,如今已经成为了所谓的“十亿级导演”,虽然十一期间他的新作《缝纫机乐队》票房不佳,但是在短短5年时间里,他就已经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华丽转身。导演是如此,演员更是如此,之前的一部《太子妃升职记》,把盛一伦与张天爱等主演也给硬生生捧成了当红演员。同时,制作各种网生影视剧的平台,也因此吸引到了大量的用户前来办理会员。资本、平台、演员,甚至幕后制作者各取所需,赚了个盆满钵满。在这种环境之下,怎能不让人为之心驰神往呢?
市场需求,是推动资本进入的根本动力。而这也就催生了整个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化。比如说当年的《万万没想到》何其火热,但是随着主创团队的灵感枯竭和改弦易辙,以及“大电影”的褒贬不一,让当年《万万没想到》所捧红的一些演员(如白客等),也迅速沉寂。有的人“沉”下去了,而有的人却也“浮”起来了。像《暴走大事件》《奇葩说》与《火星情报局》的走红,证明了只要人气网生影视剧能够持续产生内容,就依旧可以愉快地捞金—当然,《火星情报局》近期的遭遇也提醒了大家一件事:拍网生影视剧,还要看明星靠不靠谱。
除了利益所趋催动了市场火热之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近年来政策监管对网生影视剧越来越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对于版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在今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该通知中,包含了加强电视剧创作规划,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等在内的共14条内容。而最让人关注的,就是“通知”所包含的一大趋势—网络剧监管强度将与电视剧相同。
可以说,这一通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逼迫一些小型网生影视剧制作公司出局的同时,也让一些资金雄厚,且具有一定IP储备的网生影视剧制作公司能够在市场之中站稳脚跟。
果不其然,在该通知发布后不久的9月4日,网生影视业A股上市公司股价开盘皆绿,但是很快就微弱翻红,这就多多少少体现出了市场的态度。要知道,一个市场并不怕“执法必严”,而是担心“无法可依”。
波谲云诡的网生影视行业,为何变现难?
虽然网生影视剧越拍越多,围绕着网生影视剧而出现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市场做大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网生影视业至今还是在“赔本赚吆喝”。
据统计,至今只有20%~30%的网生影视剧是处于盈利状态的。而日趋高昂的制作成本,让盈利也变得越来越难。目前,网生影视剧盈利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平台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地购入头部IP。比如有视频网站不惜斥资7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周星驰两部电影的网络版权。而爱奇艺也发布了所谓的“海豚计划”,以单集300~800万元人民币的保底价招标A~S级别网生影视剧。巨头相争之下,网生影视剧在IP上的投入越来越多。
第二,是网生影视剧制作成本高。据《2016网络自制剧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自制内容总投资约270亿元人民币,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125%。整体的市场规模与2015年相比,制作集数增加近42%。所以,如果两年前网生影视剧制作人哭穷还是矫情的话,如今他们哭穷可能就是真情流露了。
第三,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也开始转移到网生影视业,但是性价比却未必高。比如说爱奇艺为自己的《剑王朝》请了冯小刚做监制,管虎和腾讯合作制作了《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而韩三平也和爱奇艺合作了《无证之罪》与《战争传说》。但是,巨额的投入能换来海量的点击数吗?
在投入不断上升的同时,我们注意到目前网生影视剧的盈利模式还是非常单一。对于平台来说,要赚钱就是靠广告以及没办法精确计算的会员增长数(毕竟谁也说不准,用户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买了自己平台的会员),而对于制作人和投资人来说,他们靠的就是分成。一旦网生影视剧的制作成本上升,制作人和投资人的风险就会随之上升。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的网生影视剧还是处于平台为它们“烧钱”的阶段—对于平台来说,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盈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