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消费品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知识,天性,价格
  • 发布时间:2019-12-05 07:15

  给知识定价,一定是个难题。而眼下就有许多知识付费平台正在乐此不疲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比如喜马拉雅、分答、得到、知乎等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就试图用文本、音频或者视频来代替传统的纸质品来承载内容,并定价出售给消费者。由于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们都移动起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变形人”,而这些“变形人”再也不肯在像过去一样坐在书桌前系统地读书了。他们要把所有的系统都打成碎片像快餐、零食甚至营养品一样随需享用。——需要财务知识便找财务知识付上几文钱迅速吃下肚子充饥解饿,同样道理,需要数学知识、法律知识、房地产知识,乃至其他任何知识也都如法炮制,知识是头脑之外的商品,拿来即用,用完之后随手扔掉即可,免得长期存储占用宝贵的大脑空间。

  这种想法很好,符合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但这并非意味着知识的获取会更容易,而是相反。获取真正的知识的过程往往艰辛漫长,绝不是像电脑硬盘上数据的复制粘贴那么简单和容易,况且信息和知识还不能算作一回事,信息可以是离散的碎片化存在,而知识往往是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而体系的建立往往都是复杂的,离不开框架和基础的储备,像盖房子,随便捡几块木头石头和一些沙子水泥是盖不起来房子的。而我们眼下的琳琅满目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有些类似,有人卖就有人买,市场决定导向,屁股决定脑袋。

  给知识定价是个难事,几乎没人可以做到。有人会问,有知识经济自然就有知识交易吗?但必须要搞清楚,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可不是这个样子,即使知识产权交易或者窃取也不可能是这样的付费产品。知识无价,真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保密和保护的,谁会拿出来吆喝的卖呢?而且价格低廉?

  如果一定要给眼下的知识付费平台及其产品一个名分的话,我想把它放在即时消费品这个篮子里比较合适,像历史剧、谍战片、商战片之类的,有谁听说过谁是因为看历史剧而成为历史学家的呢?有哪一位间谍是看谍战片而成就了的呢?又有哪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是因为看商战片多了才成功的呢?我想没有。当知识成为消费品便不再是知识了。

  摘自:新浪微博,作者,裴子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