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 来源:新丝路(下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可食地景,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3-13 11:49
摘 要:现如今可食地景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它以崭新的、绿色健康的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融入人们日常闲暇生活和园林景观中。其本身起源于乡村,势必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下回归乡村。本文从可食地景的概述、在乡村景观中的优势特点、在乡村景观应用的形式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今后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设计运用的研究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可食地景;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居民开始怀念和向往农耕生活。他们或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成为新农人,或闲暇时在社区当中创建一平方菜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通过网络关注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三农网络主播。他们视频中的园艺花卉与农作物搭配出的整洁美观的菜园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无数城市居民都喜爱他们的原因。由于可食地景比一般的园林植物更具功能性与可食用性,它的使用地要求其所属相对个人化。现实情况也恰好对应,目前可食地景在我国只要应用于可供人参观游览的农场、农庄和城市中的社区花园。
一、可食地景概述
可食地景是指一些由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种类构建的园林景观,它并不是简单地种植,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设计农园等场地,使其变成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的景观场地[1]。可食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农作物,其次是园林植物和景观小品。
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中通过园林设计的方法设计农作物种植,使农业耕地也富有观赏美感和生态价值[2]。同时改变一些人心中认为一切农村的东西都是旧的、落后的、不美观的偏见和误解,保留和还原农村当地的文化脉络和个性,呈现出最真实而更美丽的田园风貌。故此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中又需要区别于城市中的社区花园,使其呈现出具有艺术审美性又要雅俗共赏贴近自然和乡村居民的生活。
二、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中的优势特点
“可食地景”具有可食生产性、景观欣赏性、活动参与性、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是一种新式的生态园林设计手法[3]。在乡村景观中除了美化乡村环境,提升农村地区环境、文化自信外可食地景还有以下特点:
1.地段灵活无特殊要求
比如:村民平时种蔬菜一样,只要村民觉得合适,房前屋后都可以有可食地景,并且因为可食地景比普通菜地具有艺术性其既可以装饰庭院更可以作为村委会、祠堂等公共场所的景观。
2.以人为本亲切兼容性
可食地景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与人们的生活十分贴近,简单易行成本低能更好的吸引人们参与到实践当中。
(1)就地取材成本低。乡村给人最亲近感受的除了群山乱树、野花杂草便是良田美池。随处可见的尚未离土的农作物是农民最熟悉、每日打交道的植物,便是城市居民最期待看到的乡村景观元素之一。各种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种子农基站都可提供,农民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也有保存一些比较优秀的农作物种子的繁殖块根块茎,现成的植株更是随处可见。
(2)技术门槛低。要打造长期持久的田园式可食地景比起种植园林植物种植农作物的技术门槛要低很多[4]。并且种植农作物本就是农民已掌握的技术无需重新学习,比起建造园林可食地景的打造,在最费时费力的种植技术上直接参与者相当于直接过关。由于农作物的特征差异不算太大,将其组成有美感的组合也比观赏园艺的技术门槛要低。
(3)效益直观风险低。对于乡村居民而言更注重的是农作物的实用性,观赏性是附加价值。村民的技术能保证农作物的实用性不会浪费,种植农作物属于日常生产,将其种植得更加美观不过顺势而为,无需过多的考虑和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投入,相当于零风险。
(4)维护成本低。由于农作物属于种植者,农民会自发的对可食地景进行打理和对其进行维护,降低了维护成本。
3.生态性
(1)景观四时变化季节性鲜明。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且很多农作物在一季到几季的时间内就会经历所有的生长周期,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农作物的变化比园林植物的变化相对更大,更能体现其季节性。所以通过可食地景季节性变化也是其景观的一部分
(2)展现地域特征。可食地景植物的选择策略就是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各地的农作物种类都存在差异,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会呈现不同的生长状态。
(3)无公害种植和建造。园林植物在种植过程中会用到大量化肥农药,而可食地景在乡村地区完全可以实现使用类似农家肥的生态肥料,摆脱农药。由此降低了人工药剂对环境的影响。景观设施材料的绿色环保,可尽量取材自然,减少工业产品的应用,既降低造景成本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果园、菜园的篱笆可采用竹子、荆条或修剪树木时留下的树枝制作。这样做既有原生态的景观效果,又可变废为宝、绿色经济。
4.连接性
在旅游性乡村中参与可食地景的创造中能拉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距离,促进沟通交流,促进地域人文风俗的传播。
三、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应用的形式
1.花境
花境式是将农作物以带状形式进行栽植,介于规则式与自然式之间的一种模式,适合较大面积的绿地或者长条形的绿地。花境式的农作物搭配形式多样,可像园林作物那样,从地被到低中层进行搭配。适用于花境式的农作物有白菜、萝卜、香菜、甘蓝、玉米、大蒜、香葱、西瓜、西红柿等。
2.立体绿化
可食地景可应用于立体绿化,主要通过将攀援式农作物种植在棚架、拱门下或棚架、墙壁等周围进行攀援生长。适用于廊架式的农作物有大叶浓阴的丝瓜、葡萄、猕猴桃等。这类景观往往能达到夏季遮阴降温,冬季透阳保暖的效果。
3.开辟专类园
專类园中的展示园和采摘园目前是引用最广泛的形式,在各种植物园和农场中都有应用。将可食地景纳入专类园,营造果树、蔬菜、草药、观赏作物等的专类园,将果树、蔬菜、草药、观赏作物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学术价值进行有机融合,向人们展示独特的田园风情景观,展现人与自然、人与可食地景的密切联系。现在很多植物园开始尝试建设蔬菜瓜果园,供游人观赏的同时又可开展科普教育,还能采摘果实食用。
四、可食地景在乡村景观中应用的挑战
1.突破农村居民的思想禁锢
在农村,可食地景理念还没有完全被人接受,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有影响力的人带动;其次勇于尝试的人先开始尝试。村民以及技术指导人员、乡镇干部大家互相影响互相支持配合,大家集思广益用心打造美丽景观。
2.缺乏专业人才
可食地景和传统的菜园是有区别的,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食用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所以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者本身要求是较高的。
3.村庄建设绿地矛盾突出
村庄建设绿地基本是村民个人或少部分人自发建设起来的,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建设。
五、结语
从目前我国可食地景的发展来看,可食地景在一些城市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乡村地区还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因其独特的景观效果,浓郁的田园情趣,可食地景在乡村振兴上既有着物质层面上的提高,给人带去新的体验和感受,也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故可食地景在园林植物景观中运用具有极大可行性。
罗悦 沈华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