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疲劳综合症?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直播风,音量音质,切换配合
  • 发布时间:2020-04-02 07:37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的社交活动停摆,各行各业刮起直播风。笔者在经历了逢播必看、选择收看、“直播疲劳综合征”心路转变的同时,也看到了业内对线上活动波峰波谷的评价变化。笔者曾以主讲人和观众的不同身份参与到多场直播中,因此想和大家聊聊怎样医治“直播疲劳症”。

  我们不妨从主持人、主讲人、听众和平台这四种角色与线下体验对比来类推。

  一、主持人一出场,整场直播场景基本已经定调。如果平时不能忍受粗糙的现场环境,那你同样也很难接受“大头贴”式的直播间。很多朋友表示,对目前很多直播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因为直播涉及各种各样的背景环境、着装风格、摄像角度、灯光效果以及音量音质等,这些因素粗糙地组合在一起,不单单使观众一进场就会离场,更会影响直播发起方、主讲人的形象和公信力。相比很多慕课、脱口秀、演讲或网红直播,听众觉得很舒服,正是因为场景搭建、取景构图、主讲人与演讲内容画面的切换配合都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对场景的重视,不分线上和线下,没有场景便没有吸引力!

  二、内容为王已成共识,但更重要的是,好内容只有被主讲人恰当表达与传递,才能“登顶为王”。在不少直播中,观众发现原来在台上收放自如的主讲人变得拘谨呆板,这是因为直播形式打破了线下场景中由演讲台、大屏幕演示、观众、灯光音响等组成的演讲环境,或者说打破了主讲人与演讲环境的平衡。在线下演讲中,上台仪式感、肢体、表情和语言的搭配、听众表情和心理状态,现场气氛等,都会对主讲人形成互动和外在刺激,主讲人可以通过这些刺激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方式和节奏。但在直播环境中,除了自己和手机,其他外在刺激因素全部消失,原来可以变化、调整演讲内容、方式和节奏的正向刺激,一下子变成了主讲人心理的不适应和紧张刺激,导致产生拘谨感,进而影响内容表达与传递。因此,线上活动对于主讲人要求更高,甚至主讲人要具备专业演员的素质。线上活动应重视激发主讲人实力与潜力的氛围营造,例如主讲人与场景之间的主题联系和镜头感、与演讲内容的画面切换、与观众的实时互动等,实现内容的有效传递和表达。

  三、环境约束和互动是提高完播率的关键。线下参展参会,是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件,线上直播特定性弱,很容易使观众主动打断或者被动打断。完播率,顾名思义就是直播完全播放的比率,也就是看完整场直播的观众比率。现在大部分直播免费,听众只要进入直播链接就可以直接收看,相当于忽略了注册过程,因此经常因为没有直播前的再次提醒而遗忘;直播过程中,听众环境相对松散,没有环境约束,自由度非常高,可能一个来电就中断了收看。

  四、平台的作用笔者不再赘言,没有流畅的平台,场景、内容和体验皆可化为乌有。

  2003 年非典成就了电商,也开启了会展业界对线上展会和线下展会的探讨。这次疫情,无疑是会展业走向线上的变革标志。G20 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也首次使用视频方式举行,虽说是当下的无奈之举,但能够成为“应急之策”,足以证明线上会展传播快、范围广、易组织的先天优点。笔者相信,解决了“直播疲劳综合症”,线上展会便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然迎来超乎我们想象的发展前景。

  刘海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