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中的植被构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宜居,特色,美景
  • 发布时间:2020-05-07 07:31

  植物的配置和构型大体上都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建筑与植物的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要有组合的空间感。

  (2)观赏一个群体有动的观赏和静的观赏,即观赏的连续性。

  (3)观赏总有远、中、近之分,近景分框景和小品及其他,中景为主要的视景,而远景则是配景,三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4)在主群体中总有一个以建筑为主的相对主导物,以树木、山石为辅助的形式。

  (5)尺度是必要的,要控制当下的尺度及将来发展的尺度,要进行近期或远期比较,注重比例、陪衬。

  (6)建筑色彩与植物色彩需要相匹配,通常以建筑为主,并十分注重空间。

  (7)注重植物的群落及其树干的 冠 状 及 其 外 形(Outline)、 侧 影(Silhouette)。

  (8)把景观看成有地区性,且是大地景观(Earthscape),不仅有立体,也有垂直立面,在山地、坡地中最为明显。

  (9)研究植物的生长期,要把乔木、灌木、本草等作为整体来研究,注意不同季节色彩的变化。

  (10)整体的宜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东西方都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实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园林大体上分为中国园林(含日本园林),阿拉伯园林,西方意大利、英国及俄罗斯园林。在我国,北方园林有宫廷园林,如圆明园、颐和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南方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及广东一带的园林。它们风格各异,有地区性特点。从使用功能上分,又分为寺庙园林、宫廷园林及住宅私家园林,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圣经》中所描述的亚当、夏娃居于伊甸园,该是西方园林中最早被提及的。其他早期的园林如古埃及园林、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园林,都是与绿色相伴随。古罗马的园林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花园是内向的、几何形的,植物景观成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中介。中世纪的宗教建筑,是为寺院园林,有内向的宅院。伊斯兰的天园(Paridaeza),最著名的是阿尔汉布拉宫桃金娘中庭(图 1),内庭园水池居于轴线上,轴线一端为著名的宫和回廊。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此期的园林将绿色和几何形相互关联,如兰特庄园(图 2),将植物配置与建筑造型整体来考虑,在园外更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17—18 世纪的巴洛克建筑及其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的,动态并富有装饰性,使用曲面和椭圆形,总体还未脱离几何形的拼接。而英国园林则崇尚自然,不赞成使用经过修缮的植物,主张建筑设计与花园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之后柯布西耶(设计大师)在法国巴黎的萨伏伊修建了屋顶花园;其后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屋顶花园也用被修剪的灌木与建筑相匹配。法国路易十四大兴园林的建设,最著名的是巴黎郊区富康花园,那儿有公爵府,侧面有拱门,一侧为马厩(现为售票点),由公爵府前平台下台阶,即为有轴线的公园,每一台阶均有雕像、花坛和小品。纵长的轴线壮丽而美观,顶端有个“T”形的水池,人们绕着走,可见一座小丘上有猎人雕像。此轴线是园林中最美的轴线之一。再即是凡尔赛宫及大花园,花园对面的凡尔赛宫内有豪华大厅(用作餐厅及舞厅),大花园呈放射形,周围是森林公园,气势宏大,是为西方园林之最。此外在巴黎近市区还有卢森堡公园,均属于西方传统公园。巴黎现代公园有拉维莱特(La Velate),大片草皮上是方格子的路,悬吊了飞机和其他现代装饰,隔一条河即为科技馆(枫丹白露也是传统园,也甚出名)。著名的大公园有伦敦的海德公园、艾尔帕尔特纪念亭,有装饰和雕塑等。园林艺术随着时代的前进考虑到大地景观,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大型装饰来组织景观。

  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ger Hargreaves,1951)在加利福尼亚州纳帕(Napa)山谷中设计的匝铺(Villa Eapu)别墅花园中的植物景观形式,是采用同心圆形成抽象波浪型的绿色景观,属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最美典范。英国著名评论家查尔斯·瑞克斯(Challes Tencks,1945)在苏格兰南部设计的宇宙思考花园(Garden of Cosimic Speculation),声称“形式追随宇宙”。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园囿记载,明末《园冶》就是名著之一,而留下的园林如苏州、扬州园林都是明末、清代的遗产。清朝的圆明园是最出色的皇家花园,惜乎清末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再有颐和园也是北京的名园。在江南,苏州、扬州的私家园林均为住宅园林,连同无锡的寄畅园,都是人们公认的咫尺山林,浓缩自然于园林。苏州是地方富人集聚的城市,在苏州最富盛名的有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一九四九年前遭到损坏,后都经过整修。刘敦桢主编的《苏州古典园林》将实例写入专著,之后《江南园林图录》(潘谷西、刘先觉合编)、南京林学院陈植的《造园学》、同济大学陈从周的《扬州园林》也相继问世。我国于 2011 年把风景园林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更为我国高校所器重。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新的课题,不仅要节能减排,且要强化绿色建筑技术。

  先从植物和建筑及人的活动的场来论述。一般建筑的空间是实的,而包含的使用空间是虚的,但却是活动的场。我们讲场论就是指活动的场,即人活动程序的场。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不论动态、静态,都是一种场。而植物配置,只有当人们谈及时才有时间段的“场”。“场”——场所精神,由建筑理论家诺波尔·休茨提出,包括人感觉的、触摸的、嗅觉的人们的情谊,即“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人和没有人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认为是空间场,反之为虚。因此在建筑内,群体内的主导、关系,都是一种现象;人感觉到的建筑实体及其视觉看到的形象符号,又可以关联起来。存在有“意义”,“关系”更有意义,这又和意义学有关联,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更要将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我们组织空间、创造空间,都从这个角度出发延伸,这就是把现象学、符号学、意义学都串在一起的“场论”,更好地从人的行为科学去体验。

  人类的事物往往相同,但不同的视觉、认识和说法,在感官系统得到不同的说法。各种学说都从自己的认识体验出发,提出一种理论,而研究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就要辨证地分析、整体地研究,使之得到一种科学的观点,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观。

  我们要探索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关系,就应明白建筑与建筑群之间有空间组合的关系,而植物配置也有其空间组合关系,若联系一体化,那么它们的整合又有新的变化。

  构型的原则与建筑构型有所区别,其原因是它是复合的、配合的、一体的;再者绿色的树木花草有其自身的植物特点,总的相比,于建筑而言,是柔和且软质的。

  木本植物中,水杉是速生树,十年之内可以长到 20 余米,在陵园建设中,可很快作为一种配景;梧桐中法国梧桐树干的皮甚美,树荫茂密,南京中山陵陵园道的高大梧桐树,甚为壮观;柏树,生长期慢,价值昂贵,不宜做行道树;再有大槐树,高大可作为景点的独特树木。要研究其群组或单株的造型,剖析树形是很重要的。

  树冠是组织树群时的最佳选择,是植物的基本形态(图3、图 4)。纺锤形的植物增强空间高度,我们也可以从不同形态树冠得知一二。

  (1)垂直向上形,如纺锤形、圆锥形、钢帽形等。

  (2)水平展开形,如分卵圆形、圆头形、平顶伞形、偃卧形、匍匐形;有的树冠经过人修剪形成特殊的形态。绿色的树可以作为城市组成界面之一,它与建筑联排形成街道的立面,此外绿化是构成景观美的要求。

  (1)除树冠以外,树的枝干的美不亚于树冠,有了它才有美的冠。

  (2)树的影子映在墙面上,由于微风浅浅摇动,树影摇曳,给人一种遐思。

  (3)大片的树木,最可以衬托美的建筑、雕像和纪念碑。在拉萨布达拉宫前,我们设计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的背后是大片绿树和远山,衬托出碑的壮丽。在园林设计中,树影洒落地面,在草皮上是休憩的去处;在硬质地面,也增加了空间层次。

  植物对建筑环境构型可分几个层次。植物通过自身的组织提升建筑功能的性质和质量;它与建筑可以软硬融合,共同组织空间意象。植物形式可以衬托建筑造型的赏心悦目,植物景观的形、色、影、质使建筑本体与建筑环境所表达的深层结构得到深化和提升。植物景观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超越了存在的形式,跨越时空,提升了建筑美感。这好比观察建筑物时,我们注视着天空、地坪及绿色的背景,其重要性可见而知。

  回过头来,我们再探讨植物配置的魅力。

  植物总以绿色为主,但随着季节的变化,色彩也在变,冬落叶,秋黄叶与红叶,夏日绿色,有时呈现多种的绿,而春天则是嫩叶翠绿,各季节迥然不同。树有常青树和落叶树;绿色有嫩绿、浅绿、深绿、黄绿、褐绿、蓝绿、墨绿,我们在配置时要分色彩和色泽。我们可以按色彩来分类,按种类来分类,按季节来分类。

  (1)春季植物的色彩变化特点。叶片刚刚萌发,饱和度较低,形状呈线状而不是块状,色彩存在时间短。

  (2)夏季植物的色彩变化特点。色相基本相同,都属于绿色系,从色彩分类有蓝绿、深绿、浅绿、黄绿、灰绿等五个等级,持续时间长,绿色成为主旋律。

  (3)秋季植物的色彩变化特点。霜降后,常青树会变色,而大多数落叶树变黄或变红。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其变色的时间不一样,秋季植物色彩亮丽,有绿、红、暗红、深红、鲜红、紫红、橙红、橙黄、金黄、黄、柠檬黄。

  (4)冬季植物的色彩变化特点。在北方,冬季景观色彩主要由针叶树组成,终年常绿,色彩比较单一,沉闷而压抑。彩叶针叶树的出现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改善了冬季以观枝为主的景观。我国常见品种有洒金龙柏、粉绿云杉、矮紫杉、金叶雪松等。我们极粗略地了解植物色彩的变化,有利于我们研究植物配置及其构型(表 1)。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色彩分青、赤、黄、黑、白五个原色。皇家是黄色琉璃,也有青色沟边,直至明清时期又有白、黄、棕、绿、蓝、紫、黑,黑色包含着灰色。现代建筑师崇尚个人爱好,但也受制于时尚的色彩等,以平和、稳妥、持久把握植物色彩的变化,求得对比与和谐。一切空间都处在立体状态,建筑是相对永久的,而有的植物生长时间更长,如南京东南大学的六朝松生命依旧,可建筑已不知换了几代。

  我们的观点是有机、和谐、均衡。

  在构型中仍然是突出主宰(Dominant)、尺度和陪衬(Scale and Proportion)、均衡(Balance)、色彩(Color)、微差、隐喻、对比等原则,最终设计者的感悟和灵感至为紧要。

  齐 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