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国际防疫物资展启动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广州各行业加速复工复产,受疫情影响停摆已久的会展业终于迎来“重启”。

  6月10—11日,广州国际防疫物资展览会(下称展会)举行。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广州举行的首个线下大型展会。以色列、俄罗斯、白俄罗斯、巴拿马、埃塞俄比亚、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驻穗机构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打造会展业“防疫样板”

  疫情之下,全球贸易遭受重创。与此同时,国外对于中国的抗疫物资需求量巨大,抗疫物资出口逆势大幅增长。中国贸促会广州市委员会主任杨勇表示,搭建抗疫物资供需对接平台,既是展现担当、助力全球抗疫,又是在危机中抓新机,在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中紧握外贸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杨勇介绍,在广州市贸促会抗疫物资出口联盟的支持下,本次展会的国内外采购商组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除了定向邀请65个驻穗领馆和30个外国驻穗商协会,还发动全国贸促系统、数十家行业协会组织国内企事业单位参观采购。还有德国国际企业家商会驻华代表等一批受委托在中国寻找防疫物资供应商和厂家的机构以及贸易商、出口商纷纷报名参观展会,希望能找到符合海外采购方需求的产品和供应商,与一些愿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的供应商达成各种模式的合作。

  本次展会为期2天,面积共计3.6万平方米,吸引了超过600家参展企业,展位“一位难求”。其中,仅广州企业就有200多家。专业观众数量超6000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踊跃参展。

  展会设有防疫产品展区、设备展区、综合服务展区、原材料展区等4个展区。另外,特设“广州馆”,云集200多家广州抗疫“优等生”,包括已向140多个国家出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达安基因,国内首家在医院隔离病区部署机器人的赛特智能,已累计出口超4亿只口罩至38个国家的金发科技,专注智慧医院研发的视源电子,全球最大“智能体温计”生产商之一的倍尔康等多家重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

  除了口罩、医用防护服、负压防护头罩、医用全面型呼吸防护机等各种防疫物资的展示,高科技助力防疫也是本次展会的亮点。其中,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两款机器人:一款智能感控机器人可以进行空气消毒;另一款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可以替代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进行智能配送。

  为会展业复苏注入“强心剂”

  自疫情暴发以来,广州延期或取消的展会达82个,涉及展览面积445.37万平方米,导致会展企业不得不降薪减员,上下游产业链处于停滞状态,制造业企业失去订单来源。

  杨勇认为,此次展会的举办是加快广州会展业复工复产的一针“强心剂”,将促使组展企业、展览场馆、服务机构以及酒店、旅游、交通行业的复工复产,带动广州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及现代服务业走出困境,彰显会展业作为生产型服务业的力量与价值。

  “会展业重启对交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稳就业、保就业尤为关键。”杨勇称。

  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展会服务模式是疫情后会展业的大势所趋。此次展会积极开通线上展览,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

  本次展会首度推出线上展会“1+N”方案,即“1个展会小程序+N个参展商小程序”。主小程序可以承载跳转N个参展商小程序,专业观众通过买家注册、需求发布、抗疫频道等功能或入口,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展会信息和展商动态,与参展商实现在线互动,即时达成商务匹配。

  同时,展会还推出“线上国际防疫展”频道。利用全球优品分拨中心数字化、线上化的平台优势,提供在线采购、申报和全程国际物流服务,具有安心找、闪电送、合规办、费用免等特点,真正实现一键交付,触达全球。

  展會还首度打造“防疫物资直播节”,邀请多位网红主播坐镇,推广企业及其产品,并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促成海外买家与展商洽谈,助力优质防疫物资直销海外。

  为防疫物资拓宽“出海通道”

  作为全国首个以防疫物资为题材的展会,该展会的举行受到了极大关注。它不仅为国内会展业有序恢复率先打响头炮起到示范性作用,也为防疫物资企业出海提供了巨大机会。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显示,3月1日—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

  随着中国疫情回落、全球疫情蔓延,防疫物资从内销转出口成为中企常态,防疫物资出口既可以实现支援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也能消化国内企业增加的产能。

  疫情期间,防疫物资产品需求旺盛。无疑,口罩是今年抗击疫情中的“明星”产品。今年1—2月,“缺货”是口罩市场关键词。随着全国各地有条件的企业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呼吁,纷纷扩产转产口罩,令口罩产量增长20多倍。

  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口罩行业市场状况与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口罩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其中,大量口罩用于海外销售,这是中国口罩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

  艾媒咨询分析师预计,2021年,口罩需求量将有所降低。中国口罩企业应在坚守质量关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出海消化近年迅速增长的口罩产能,以免陷入过剩危机。

  另外,呼吸机、额温枪等医疗设备需求迅猛增长。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用防护物资产业运行、监管及机遇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国额温枪的总需求为2.3亿台,而全球的配置数量将达到8.6亿台。随着疫情在全球的爆发,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额温枪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各国求助对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对外出口迎来发展契机。然而,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品以中低端型为主,加之各国医疗设备安全检验标准不一,导致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受阻。要扭转国际对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需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国产产品迈向高端化。”艾媒咨询分析师称。

  疫情期间,全国医疗机构及其他公共场所需大范围、长时间、高频次消毒。同时,公众的居家消毒意识提高也催生了对消毒产品的巨大需求。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全球消毒杀毒产品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全年消毒产品市场产值将达到382.6亿元。

  “本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成为中国医用防护产品出口的极大机遇。中国作为疫情率先爆发地区,具有医疗防护用品的先发优势,医疗防护用品的产能可以向海外输出。同时,国际市场也是中国医疗防护用品的发展机遇,应在增强产品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布局和拓展国际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建议。

  刘馨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