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无中生有”,勇闯 PET 功能膜和 PPF 市场

  总有一些企业敢于在新的棋盘上果断落子。

  我们今天采访的主角——纳琳威纳米科技 ( 上海 ) 有限公司(简称“纳琳威”),就是一家这样的公司:一旦认准目标,就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论是攻关材料领域的重重难题,还是斥重金投资高昂的生产设备,抑或是给予研发人员巨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呈现出来的总是敢想敢干,一路疾驰的气质。

  成竹在胸,还是无知者无畏?本刊专访了纳琳威董事长肖琳,听听他怎么说。

  瞄准 PET 功能膜和 PPF 产业

  纳琳威,一家年轻的成长型科技公司,以无机纳米应用研发为核心,以纳米改性塑料为基础,集合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制备、分散研磨、湿法造粒、双向拉伸薄膜加工制造为一体,打造垂直型全产业链。同时,纳琳威还拥有产业化中试基地(薄膜、板材、胶膜、注塑、纺丝、聚合),公司集聚一批海归及国内权威纳米应用博士,并整合多家纳米材料研究机构,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全面布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旗下的两大薄膜产品系列:PET 功能膜和 PPF 漆面保护膜。董事长肖琳在采访中提到,“全球每年生产数千万汽车当中,超过一半汽车挡风玻璃上都会贴上高性能窗膜,而这些高性能窗膜中有 20% 由纳琳威提供核心 PET 功能基材。”

  此外,这家企业还掌握了 PPF(漆面保护膜)技术,纳琳威生产的 PPF 的基膜属于脂肪族 TPU 薄膜,具有很强的韧性、耐磨性和耐候性,拉伸性极好,含抗 UV 聚合物,抗黄变。装贴后可使汽车漆面与外界隔绝;防酸雨、防氧化、防污自清洁,增加漆面光泽度,轻微划痕自愈合,持久保护汽车漆面不受损伤。

  现在很多车主对汽车养护意识越来越强,对漆面美观和原厂漆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护产品不断升级进步,而PPF 是目前最直接、便利和持久的保护方式;可想而知,未来漆面膜市场必然是一片新蓝海。从 2019 年 10 月进入稳定生产阶段以来,纳琳威近半年来的 PPF 出货量已经跃居中国第一,同时也是全球唯一拥有 PPF 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公司。

  肖琳在采访开始时强调:“我们的 PET 功能膜和 PPF 保护膜之所以能迅速产业化和市场化,离不开我们完整和垂直的产业链闭环以及市场的提前布局和精准把控;我们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会把握三点:首先是该产业规模要足够大,我们做的纳米材料添加量通常只有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一定要有足够大的产业背景才能为我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其次我们要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匹配技术与市场的需求;最后,这个产业一定要是可持续的,要有自身的技术壁垒。符合这三点要求的,才是我们的目标产业。”

  在对话中,肖琳展现出对自身、对所在产业的深刻理解,他对于哪个阶段企业要主攻什么方向有着无比清晰的预判。以PPF 为例,纳琳威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相关的技术储备。

  PPF 通常由五层结构组成;其中使用最外层需要用到修复涂料。早在 2017 年,纳琳威注意到市场上的进口 PPF 经常出现表层质量问题,于是组建了由两个博士和两个硕士构成的研发团队,立项做表面的修复涂料,并取得成功。

  类似这样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于是我们看到,成立仅几年的纳琳威一出手就占据了产业的顶端,不断进入更多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深刻理解研发的本质

  肖琳一直坚信,企业无论面向哪个应用产业,都要关注材料的本质。纳琳威成立几年来,一直在深度研究和测试 PET 功能膜和 PPF 产业链每一种材料源头的本质,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对数百种材料的上万次验证。

  看似简单的一个产品,折射出来的是原料、设备、工艺、辅材、生产管理整个系统的综合实力。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 PET 薄膜生产国,同时也是 PET 薄膜的最大进口国。究其原因,中国在生产高端和特种 PET 膜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有些特殊的 PET 膜我们完全依赖进口。比如对比国外生产的 94 透光的 PET 薄膜,中国很多制造商做出来的PET 薄膜只有 90 透光,看似只有四个点的差距,背后拼的是企业的硬实力。

  “再比如生产 PPF 用到的 TPU 基膜,中国有 30 家左右的工厂从事 TPU 薄膜的生产,可能 80% 以上都有想过要做 PPF用的 TPU 基膜,甚至已经有 40% 以上的企业尝试过,然而为何纳琳威用三年时间就后来者居上?”肖琳给出的解释是,“深度理解产品的应用场景要求,找到产业相关所有资源,建立快速的研发与生产试错机制,不断反馈与修正,是最简单也最高效的办法,可以直接抵达事物的本质。”

  肖琳曾经认真研究过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发现中国的专利转化率只有 1.2%,而在欧洲和美国,这个数字基本保持在20% 左右。他大胆分析,很多研发成果无法量产和市场化主要有几个制约因素:第一,实验室研发往往不计成本,只考虑能否做出来,而忽略了市场能否接受和可替代性;第二,实验室阶段工艺比较复杂,而工艺越复杂,对于量产的品质可控性的存在巨大挑战;第三,有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在技术转化缺少中试环节,事实上,从研发到产业化,无数企业掉到了中试的深坑里;第四,很多研发成果是在极端条件下(强酸强碱、高温高压等)做出来的,这样的技术很难走出实验室,由于无法满足中国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法规要求而难以落地。

  因此,肖琳要求纳琳威的研发人员必须在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前期设计材料和工艺。“我要求所有的工艺尽量控制在三道以内,如果暂时无法实现,必须开发阶段报备并充分论证。”

  在肖琳看来,没有经过中试验证的研发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价值。“我们当时做 PET 功能膜的时候,通过把纳米无机陶瓷颜料加入到透明塑料里面实现功能改性而又保持高清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确实不容易。为了打破进口 PET 功能膜的行业壁垒,纳琳威坚持在研发上狠投入,”肖琳解释道,“纳琳威在 6.7 米的 PET 双向拉伸薄膜线上做试验,当时使用的纳米功能母粒一吨在 16 万元左右成本,每小时要消耗超过两吨的挤出料,一次试验要持续 7-8 小时,整个试验做下来要烧掉多少钱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要做出独特产品,过程失败在所难免;你没有失败,说明你的创新力不够;何况也需要通过中试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

  从 PET 膜到 PPF 用的 TPU 基材,变的是载体,无机纳米材料的技术是相通的,正是有了这些深厚的技术积淀,纳琳威才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迅速攻克 PPF 的制高点。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要做好一个产品,材料、装备、工艺、辅材、产业链不可或缺,肖琳介绍,纳琳威在 PPF 用的 TPU 基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核心原料方面,纳琳威和日本精细化学的代表之一三井化学合作,我们是三井化学 TPU 原料颗粒的全球专销商,等于纳琳威间接站在了基础材料的最顶端。

  关于三井化学为何与纳琳威成为全球专属合作伙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在肖琳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非常重要的两点:第一,纳琳威有足够的消化能力,采购量持续保持每月10% 以上复合增长,自然给三井化学带来不小的震撼;第二,纳琳威用了整整 18 个月的时间和三井化学做联合开发,因为TPU 基础料虽然已经有了,但是要应用于 PPF 还需做很多调整;纳琳威在调试过程中付出很大代价,但通过给三井化学不断反馈试验结果,以便及时修正和优化,终于得以实现设计性能的要求。

  合作于是变得顺理成章。有了 TPU 基础料,再加上纳琳威本身擅长的纳米改性,PPF 可以被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功能,比如可以在 PPF 上加入防伪信息;比如可以在保护漆面的同时加入热反射功能;添加在不同环境下变色的功能……

  目前,纳琳威已经能制造出几十种纳米功能材料,为汽车后市场的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纳米改性本来就是我们擅长的,从 PET 功能膜开始我们就在做这个事情。因为无机纳米颗粒只是物理分散在树脂中,并不参与反应,所以当换了一种树脂载体之后,通过将原来的纳米改性配方继续移植到下一种树脂还能实现类似的功能。”

  纳琳威做的工作经常是“无中生有”,对于市面上没有的助剂,纳琳威能自行能设计功能,通过稀土和小金属化学结合产生新的功能。据了解,纳琳威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仅无机化学材料博士就有近 10 位。

  肖琳一直有一个理念:最好的设备是买不到的。“设备是服务于工艺的,新产品的开发往往可能涉及新的工艺,怎么那么巧有设备刚好是服务于这个工艺的呢? 2017 年 3 月,我和团队都看到了 PPF 未来 5-8 年的增长潜力,于是我们信心十足,立马购买全球最精密的流延设备。然后召集公司 16 位机械工程师对其进行全面改造,集合整个集团的优势攻关难点,将买好的设备改成了非标中的非标,终于在 2019 年 10 月进入 PPF 的稳定生产阶段!”肖琳激动地说。

  除了在核心原料和装备上下功夫,纳琳威同样重视工艺开发。在研发 PPF 的近一年中,纳琳威投入巨额试错成本;我们用 20 万 / 吨的原料,通过流延工艺生产 TPU 基膜,由于不能达到我们品质基本要求,直接报废并花 800 元 / 吨的价格请人清理;就这样,慢慢摸索出合适的工艺,现在这个工艺已经很稳健了!”肖琳分享道。

  就连 PPF 的辅材,纳琳威也要坚持自己做。肖琳介绍,PPF需要的辅材,目前除了胶水从外面买,其他的都是纳琳威自己做出来的。完整的产业链也是纳琳威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生产从基膜到 PPF 的所有产品,纳琳威在技术和成本上就有了更好的把控。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愿所有怀揣梦想的企业都能坚定步伐,勇往直前!

  班红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