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对策,工程,必要性
  • 发布时间:2020-12-22 11:47

  0 引言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为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实际凝结效果对水利工程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但由于受到温度、人员操作和材料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水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

  1 裂缝防治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当中,混凝土裂缝现象经常发生,已成为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裂缝的种类,主要分为温度、干缩和塑性裂缝3种。其中,温度裂缝还可分为外约束与内约束。相比之下,外约束裂缝可能造成的损害相对较大,极易导致水利工程设施产生坍塌或渗漏。干缩裂缝通常产生于墙板处,不规则,呈放射或龟裂状,深度不一,大多为成片产生,会对结构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干缩裂缝还会产生于埋管处、框架处和梁柱处,裂缝方向一般和约束应力的方向保持一致。塑性裂缝是由混凝土收缩与塌落产生的。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的持续挤压作用,内部应力不断发生变化引起沉降。沉降产生后,混凝土将沿着应力方向出现塑性裂缝。另外,如果施工时操作不当,将对混凝土的正常收缩造成影响,引起塑性裂缝。一般情况下这种裂缝的缝宽为0.5~2.0mm,大多产生于结构表面,危害较轻。

  很多水利工程都由于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而发生坍塌或渗漏,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一些裂缝虽然不会对工程带来直接影响,但会使结构稳定性大幅下降,如果受到洪水和地震的侵袭,将使结构失稳发生倒塌。基于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做好裂缝成因分析,确定所有可能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以此做到对症下药,减小裂缝产生几率。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做好裂缝控制工作,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对发现的裂缝进行处理,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裂缝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

  2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2.1 温度方面的因素

  温度是引起裂缝的主要因素,在水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初凝时如果温度突然产生变化,或温度相对较差,将对凝结效果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引起裂缝。在正常的温度条件下,混凝土凝结时结构表面拉应力和内部拉应力基本相同,此时能确保凝结过程正常完成;而当温度差异相对较大时,由于表面和内部的拉应力有所不同,如果超出混凝土自身抗裂极限,将导致混凝土产生开裂。因温度方面因素产生的裂缝通常表现出两端较重但中间较轻的特点,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裂缝产生可能性相对较大,并且裂缝的程度也相比较大。

  2.2 材料方面的因素

  混凝土施工对材料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或配合比不合理,都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拌和过程中所用水泥的含沙量相对较大、水灰比不合理时,将导致混凝土的正常凝结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混凝土凝结后产生明显的裂缝。施工时,材料的选择不当或配合比不合理都会使混凝土的凝结受到影响,从而使收缩程度出现明显差异,比如当泥沙量相对较高时,收缩程度增大等。

  2.3 地质方面的因素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对地质条件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地质条件也会对水利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有不慎,将直接损害整个水利工程。在地下水较为丰富和软水层等情况中进行施工时,若地基处理不合格将产生一定沉降,导致混凝土结构实际受力不均匀,进而产生大面积开裂的现象。由地质方面因素产生的裂缝会对整个工程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3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

  3.1 做好设计,保证规范施工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做好设计,以此为基础形成合理施工流程,确保施工顺利完成。在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严格把控各个要点,对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应做到重点关注,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来预防与处理裂缝,从根本上减小裂缝产生率。另外,还应做好配筋加固方面的设计,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施工工艺,确定与配筋加固相关的操作规程,在最大程度上减小配筋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配筋加固时产生裂缝等问题。

  3.2 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置

  在混凝土施工中,对材料及其配合比都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为防止裂缝产生,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优质的原材料,包括水泥和砂石都必须满足相关规范提出的要求。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如果施工时所用骨料的收缩性相对较大,应适当提高一定水灰比,达到预期的凝结效果;在选择外加剂时,建议优先考虑活性材料,如粉煤灰等,以此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缩小内外温差,避免裂缝产生。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增加配筋来增强混凝土结构拉应力,确保内外部的拉应力达到平衡,防止裂缝的产生。

  3.3 做好定期检查,加强实时防控

  在水利施工中,应对裂缝进行实时检查,在已经达到凝结以后,通过观察确定是否产生了裂缝。如果发生裂缝,应立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比如,对于深层和贯穿裂缝,应在凿除后重新进行浇筑,而对于表面裂缝,可通过直接浇筑来找平;施工中应对正常的凝结过程加以严格管控,根据凝结的实际情况做好养护。通常情况下,在凝结的初期,结果内部拉应力相对较小,可通过增加一定的内温来提高拉应力,确保内外拉应力能够保持一致。这一过程可通过覆盖塑料膜与定时洒水来实现,操作方便,比较简单。

  对于温度裂缝,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实际的环境情况进行保温与导热装置的合理设置,在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应设置保护装置,避免内外部拉应力产生较大偏差;温度应尽可能保持在允许范围之内,施工中不可使用容易发生膨胀的材料,在必要情况可通过对变形缝的适当预留以减少或避免裂缝的产生。

  对于干缩裂缝,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把控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完成以后,应做好定时洒水,使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避免由于水分快速散失导致干缩裂缝;在施工中还应按照要求做好填埋和压实等处理,在整形之前应对混凝土实施二次抹压;利用塑料薄膜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覆盖,以免产生裂缝。

  对于塑性裂缝,其防控要点在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振捣,确保浇筑后的混凝土能够达到密实状态,在混凝土达到凝结之前要安排做好二次抹压处理。

  3.4 对已经发生的裂缝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水利施工中若通过检查发现裂缝,应立即安排人员对其进行处理,采用注入法、覆盖法或填充法减小裂缝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对于宽度和深度都相对较大的裂缝,建议采用填充法进行处理,而对于表面的细小裂缝,采用覆盖法进行处理即可。

  4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引起坍塌或渗漏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在掌握可能引起裂缝的各项原因基础上,切实加强施工控制,降低裂缝产生率,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