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曰

  随手翻了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我心中五味杂陈。

  这本书是我上初中时父亲买的,一直被束之高阁。我那时候小,以文艺青年自居,对“乡村”类题材没兴趣,觉得庸俗得很。这一放,就是两年。

  我在县城长大,对乡村的记忆来自姥姥家。按说我明明去过那么多次,应该很熟悉,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不甚清晰。

  对乡村的认识,好像始终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错位。这种错位,既是文学作品里的,又是传统印象里的。它复杂的根系,我想没有人能抽丝剥茧地厘清。但它的魅力,那种广阔的、直抵人心的声音,大约也在于这复杂。

  《中国在梁庄》里的梁庄,应该算得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村庄了。书中有些插图极为熟悉,一如国道旁随处可见的村庄。我只大体翻了翻,未来得及仔细揣摩,便在心中那一点儿思绪的驱使下,匆匆写下这点儿理解。《中国在梁庄》展现的乡村,可以说伤痕累累,存在诸多矛盾,有粗鄙、卑劣的情形,有人性的阴暗面。关于这些人性的阴暗面的表现, 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乡村层层矛盾的积压。青壮年流失、文化教育匮乏,村庄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日渐衰落,似乎沉闷和压抑足以诱发人无从宣泄的恶念。但书中同样提到质朴与善良, 提到农民简单固执到有点儿可笑的道德观,提到愚钝固执却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提到那些被认为最无知的人的思考与冲撞。这二者奇异地融合, 滋长出最厚重的乡村文化———似乎是最合理的、最无懈可击的乡村印象。

  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仅以我个人十几年来对乡村固有印象来看,“姥姥家”作为乡村的代名词,是一片安宁的乐土。大家都平淡地生活着,除茶余饭后的闲话外,好像没什么燃料催生出思想的灵光,抑或惊人的罪恶与功德。而乡村客观上存在的残缺,似乎也并未过分影响到乡村人的生活, 他们仍旧热闹, 仍旧自得其乐。书中描绘的那些人性的复杂, 我并未真切地见到, 入目之下是芸芸众生有些市侩和波澜不惊的生活。

  写到这儿,脑海内纠结不清,我好像没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困惑, 所陈述的亦没能真实还原我当时的思路。现实的乡村好像太简单,书中描写的乡村又过于厚重。究竟是站在日常的角度未能真正读透乡村世俗文化的深邃,还是学术角度让一切分析都显得有些抽离?我无解。

  但其实书中的解读不无道理,甚至是正确的。我完全认同,且被震撼。但当将其中的某些本质与记忆中一张张熟悉的脸对接时,却总觉得不自然。大约生活中看到的,与深入分析思考的结果,总有偏差。

  我仍然爱着乡村,渴望靠近乡村、触摸乡村,直至最后有可能———理解乡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