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与红色文化开发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沉浸媒介.红色文化.地铁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6 16:00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成为激发城市活力、连接公众出行交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场所,其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底蕴。目前,基于沉浸媒介的地铁站域文化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提升,将红色文化融入地铁站域沉浸媒介的开发中,可以为乘客带来新的体验,实现文化的多级传播。本文以乌鲁木齐地铁沉浸媒介开发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内地铁站域的优秀案例,探讨以沉浸媒介为载体的地铁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分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开发的发展趋势。
引言
沉浸媒介作为现代化技术产物,与传统媒介相比较,有着更优越的体验感和传播性。沉浸媒介是对具有沉浸传播特征的媒介形态的总称,“具有以人为中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功能,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共同进入沉浸体验,是共创共享的泛众媒介。沉浸媒介中,人、媒介、环境互为彼此,互相交融”[1]。地铁站包含多种沉浸媒介形态,“封闭式”空间提高了受众的“沉浸”体验,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乌鲁木齐地铁文化的开发中,利用沉浸媒介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将成为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开发现状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鲁木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压力逐年增加,构建城市地铁轨道交通体系是缓解交通压力、便利居民生活的优选方案。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自三屯碑至地窝堡机场,全长约26.5千米,设立21个站点,依照南北走向,连接老城区和新市区,是主要交通干线[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自2018年10月开通北段路线后,两个月客运总量达244万人次,日均3.6万人次[3]。2019年,乌鲁木齐1号线客运总量达2 552.1万人次,日均8.6万人次,客运量有显著增加[4]。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文化传播媒介的开发相对单一,以站内建筑设计、敷贴式广告、走廊和隧道橱窗广告、车厢移动电视为主,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的沉浸媒介主要表现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与站点名称相呼应的装潢艺术。如国际机场站以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天山雪莲为设计元素,将标准化的花瓣造型融入站厅中,站厅装饰与“雪莲”元素相呼应,形成空间主轴和视觉中心。站厅挑高空间侧墙将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雪山形象印于版面,形成整体环绕空间,站台楼梯侧墙亦采用雪莲花纹紫铜格栅。另外,以站名为文化元素也是乌鲁木齐地铁站内驻留式沉浸媒介建设的特点之一,如植物园站,站内设计与站名主题相结合,站内台柱以植物“新芽”的形状呈现,吊顶由浅入深,简单素雅,精致而不失灵动。
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的开发主要以建筑装潢承担地域文化特点,对站内空间利用率不高。站内灯箱橱窗展示的主要内容为公益宣传广告,形式统一标准化,缺乏创新性。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并无特色文化专列,车内装饰主要以座椅、吊环把手的色彩变化为主。列车内壁主要承担敷贴式商业广告的宣传,同时,乘客从车厢看向窗外时,只能在接近站点时才可以看到隧道内灯箱广告,隧道内沉浸媒介无法与乘客产生互动,效果不佳。总之,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内的沉浸媒介开发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如何将红色文化元素、现代科技、时代特色与媒介载体完美融合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红色文化融入沉浸媒介的开发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红色为底色、革命为本质的先进文化,有着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新疆地区的红色文化十分丰富。
地铁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播优势。地铁站厅、车厢内外等都可以作为沉浸媒介的载体。“地铁站域的沉浸媒介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灯光、味觉、触觉、知觉等,在半封闭的地铁媒介空间中,将沉浸技术与现实场景结合”,融入新疆红色文化精神,充分发挥“人”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共创共享的泛众媒介传播[5]。
(一)红色记忆激发情感共鸣
2019年,上海地铁先后举办了“《十六夜——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图片展”“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解放文献展”等,上海地铁成为展现“红色文化”的重要展厅[6]。首展《从1919到194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图片史料展》在地铁南京东路站和10号线同步亮相,通过一张张承载厚重历史的老照片,向乘客展示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70年的风雨征程和岁月变迁。上海地铁徐家汇站则设置了文化长廊,将《十六夜——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图片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50余张照片,10余件实物,15个小故事,回顾70年前解放军保家卫国、艰苦奋战的16个日日夜夜。
乌鲁木齐地铁参考国内优秀的地铁站域沉浸媒介应用案例,将新疆红色文化融入乌鲁木齐地铁站域的沉浸媒介开发中。首先,地铁可利用媒介的多样化,搭载红色记忆,引起乘客的情感共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色文化体现在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兵团屯垦精神等多方面。目前,已有多部关于新疆兵团的口述史,如王小平著的《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会编的《亲历激情岁月:屯垦戍边讲坛录》等。在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的开发中,利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设立特色书架如“兵团口述史”“支边青年回忆录”等,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将红色故事、口述史、老照片等红色文化资源展现给广大乘客。其次,结合新技术提高群众参与度,如以“新疆女兵人物故事”“印象兵团”等为主题,利用全息影像向乘客展现当时军人的衣食住行,让乘客“零距离”接触历史。最后,可以拟定“红色话题”,连接线上线下,如“我知道的屯垦戍边故事”,通过线上的热点话题引流到线下进行二级传播,并在地铁媒介空间进行发酵,再通过网络平台如公众号、抖音等进行宣传,实现沉浸媒介的“泛众”传播。
(二)红色艺术构建沉浸场景
地铁站内浮雕墙是大面积传递文化内容、营造文化氛围的媒介形式。例如,郑州地铁5号线的浮雕墙,其中央商务区站以“龙文化”为创作要素,通过黄沙岩和汉白玉浮雕,生动刻画出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还有长春地铁站以“汽车”为主题的浮雕墙,重庆轻轨磁器口站的“方言墙”等,其以图像或语言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浮雕、涂鸦等都是打造沉浸场景的手段,“媒介+内容”才是沉浸媒介发挥作用的要义。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地铁站串联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同时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参考国内外地铁建设案例和新疆的红色文化基因,可以在站厅、站台层等地设计一些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当乘客行走在地铁站内,所获得的不仅是一次出行体验,更是一次触发心灵的感悟之旅。
抗战时期,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来到新疆,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陈潭秋、张仲实、萨空了等。因而,以对新疆解放事业、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为主线设计墙面浮雕纪念,也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地铁沉浸媒介建设的重要方式。
同样,作为新疆门户的星星峡也是独具代表的红色文化遗产。1937年,西路军左支队268团到了星星峡,400余名西路军将士与中央代表会师。今天,这里是新疆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游客来这里参观、学习,感受历史的厚度。因而,在地铁站域沉浸媒介建设中,设计以星星峡自然风光为背景的浮雕也是展现新疆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
(三)红色专列升级感官体验
地铁站域的沉浸媒介可以通过打造“文化专列”来增强传播效果。例如上海地铁2号线的“新上海70个瞬间”主题列车,精选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重要历史时刻的70张珍贵照片,来反映上海的城市变化[6]。
将红色文化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结合,形成创意文案激发受众兴趣,地铁文化专列将从受众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文化传播与商业效益均可在此实现。通过橱窗灯箱,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完成车上乘客与地铁文化的交流,在行驶过程中,将新疆的红色文化表现为连续的动画,增加视觉体验。
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列车也可借助影视文化,以新疆红色影视为主题设计车内敷贴式海报,展现电影故事。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冰山上的来客》,讲述了解放初期我国边防军民团结一心、保卫边疆的故事。影片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优美旋律深入人心,传唱至今。其中的影视元素、音乐元素可以很好地运用在主题列车的设计上。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媒介增强乘客的“沉浸”体验。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对革命先烈秉持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的媒介形式与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能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鼓舞年轻一代传承革命精神。
三、地铁站域沉浸媒介发展趋势
目前,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运用于地铁建设,如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地铁线路,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等应用于地铁移动电视。随着“智慧城轨”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未来5G、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等将广泛应用于地铁建设,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地铁文化,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改变我们的信息体验,如利用大数据可以精准锁定地铁乘客。“人找信息的搜索方式变成信息找人的分发方式,庞大的客流、信息流每天在地铁线网中交织,地铁乘客已不仅仅是受众,更是再传播者”[5]。同时,打造沉浸式受众体验,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承载更多的文化内容,吸引乘客主动关注,将进一步营造更强的“全觉”沉浸氛围。
从文化内容来看,沉浸媒介所带来的新奇体验终须优质的内容进行延伸,使之产生长效的积极作用。从文化内容着手,提升沉浸媒介的传播效果也是未来地铁站域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例如,网易云音乐的内容营销,以“热评”的形式在App和线下商场进行传播,通过算法精选近百条乐评,以标志性的网易红呈献给受众,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产生内容、传播内容[7]。地铁的强制空间属性让用户集中在地铁文化营造的氛围中,参考网易云音乐的传播模式,使“创意内容”带来的影响在地铁中进一步放大。
兼顾商业性与文化性也是我们在未来地铁沉浸媒介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地铁传媒公司或媒体机构在地铁文化传播管理及运营方面应做到明确、合理。依托成熟的管理机制和高科技技术,在城市地铁站域中呈现出多样的沉浸媒介形态,建构多种传播路径,对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新疆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成本较高,往往需要通过政府补贴来维持正常运转。地铁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连接车站、机场、商业中心上有独特的优势。以公益性红色文化建设为策略,充分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资源,进而带动商业合作,增加多种辅业经营,以衍生收益弥补建设投入,有助于减轻相关部门资金投入的压力。随着地铁其他线路开始施工建设,乌鲁木齐地铁站域沉浸媒介的开发将有助于增加客流量,推动轨道交通的文化创收,形成乌鲁木齐地铁由建设到文化媒介开发创收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8):117-141.
[2] 乌鲁木齐本地宝.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最新进展(12.1更新)[EB/OL].(2017-12-01)[2020-12-30].http://wlmq.bendibao.com/traffic/20171016/39703.shtm.
[3]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8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EB/OL].(2019-03-30)[2020-12-30].https://www.camet.org.cn/tjxx/3101.
[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EB/OL].(2020-05-07)[2020-12-30].https://www.camet.org.cn/tjxx/5133.
[5] 严建伟,刘韦伟.沉浸媒介:地铁站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J].中国编辑,2019(8):87-91,96.
[6] 上海地铁.多展汇集 在地铁享“红色文化”[EB/OL].(2019-07-12)[2020-12-30].www.shmetro.com/node49/201907/con115236.htm.
[7] 丁太岩,李雪英.网易云音乐内容营销的手段分析[EB/OL].(2019-08-12)[2020-12-30].https://www.zzqklm.com/w/sklw/249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