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作为人类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性展示平台,不仅承载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也不断探索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自1851 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 万国工业博览会上就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许多世博会的新记录,让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载入史册。国际展览局赞赏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世博园区设立世博会博物馆的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际展览局达成协议,在上海世博园区原址,建立一座发扬世博文化,传承世博精髓的博物馆,于2010 年11 月23 日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世博会博物馆合作备忘录》。这一备忘录的签署奠定了世博会博物馆的身份:一座能全面、综合反映1851 年以来世博会历史、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盛况以及2010 年以后各届世博会情况的官方博物馆,传播世博会精神和展示世博会成就。
灵活多样的展示空间,探索世博知识的窗口
据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邹俊介绍,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称“世博馆”)设有常设展区和临展区,展览区域面积约13000 平方米,分为8 个常设展厅和3 个临展厅。其中,常设展1-4 展厅讲述从1851 年起至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世博发展历程,5-7 厅全面展示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精彩故事,8 厅反映2010 年之后各国世博会的举办情况。每个展厅分布在不同标高层面,建筑空间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为布展创意提供了移步换景的发挥空间。
谈及世博馆的定位与特色,邹俊讲到,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世博会170 年的历史,为体现这一大型盛会的勃勃生机,展区采用“博物馆”+“世博会”+“智慧互动”的展陈设计定位,以文博世博相融合的方式生动展示世博会历史,选取世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通过解读,以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纳,着力打造有层次的信息传递。与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有所不同,世博馆在展览中大量运用多媒体、3D 打印、增强现实等技术,以多样化的展陈方式,提炼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信息,将原本抽象的世博理念,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邹俊表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世博馆的展览注重的是内容和载体相融合的整体感。展览采用非常“世博”的语言来表现和传递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以免引起参观者的“信息疲劳”,让展示“活” 起来,成为一个观众可主动探索世博知识的窗口。
5.28 平方公里缔造世博会里程碑
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最广泛的参与度缔造了世博会的里程碑,世博会博物馆展示了从申博成功起至2010 年 10 月31 日世博会圆满落幕这一时间跨度内,5.28 平方公里内的世博园区变迁。分为世纪盛会、中华智慧、世界文明三大展区,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再现184 天园区的精彩纷呈。博物馆内还展示了来自219 个各国参展者和组织者无偿捐赠的世博展品,在这里观众可以再次参观到英国馆的“种子圣殿”、韩国馆中的艺术装置“金兰之交”,埃塞尔比亚馆中的首个直立行走的人类骸骨“露西”的限量复制件。观众还可在博物馆中重温当年中国馆的经典展项——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疫情催生“云展览”,科技赋能线上活动
应疫情防控需要,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快速响应实名制预约机制,实行票务信息系统分日期、分时段全预约制,确保每位参观者可追溯。“闭馆不停展”,利用网络平台开放“云展览”5 个。与各大短视频平台合作,聚焦“5·18 国际博物馆日”、推广常设展、预热临展等,举办了一系列直播活动。同时,持续发挥博物馆社会职能,通过文博、教育、出版三方跨界融合,举办“了解世界,畅想未来”世博馆嘉定区“云” 研学活动。此外,世博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AI 人脸与主题融合,围绕世博与博物馆相关主题将场景进行延伸,最大限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新颖、有趣的线上实景互动,提升网络参与度,起到积极有效的宣传作用。
世博馆致力于推进文化性、市民性、平台性的公共文化建设,并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世博与艺术、文化之间的融合点,让世博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